血糖只高0.1?別慌!3招幫你把糖尿病“擋在門外”
體檢報告上,血糖就超了0.1個單位,是不是覺得“問題不大”?先別掉以輕心!這可能是身體在悄悄給你發“預警信號”。
數據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人羣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達35.2%,相當於每3個成年人裏,就有1個正處在往糖尿病進展的“過渡區”。更關鍵的是,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羣,會發展成真正的糖尿病。
現代人日常的外賣、奶茶,高熱量飲食帶來的超重肥胖,再加上久坐、熬夜、持續壓力山大等不良習慣及環境因素,都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推向這個“過渡區”。它就像一根慢慢收緊的繩子,在你毫無察覺時,悄悄損害血管、神經和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等出現多尿、口乾多飲、易飢多食、體重驟降等典型症狀,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機。
一、糖尿病前期有多“狡猾”?無症狀卻在偷偷進展
糖尿病前期最“坑”的地方,就是幾乎沒有明顯症狀。
該喫就喫、該喝就喝,體重沒大變化,精神狀態也不錯——但血糖其實已經悄悄超標。這就像“溫水煮青蛙”,等你真正感覺到“燙”,往往已經發展成臨牀糖尿病,意味着這輩子都要與糖尿病以及併發症打交道,把管住嘴、邁開腿、測血糖牢記、也許跑醫院也成爲常態化。
更可怕的是,它還會默默增加心腦血管疾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腫瘤和癡呆的發生幾率。
二、鎖定血糖“危險區”,盯緊體檢報告裏這3個關鍵指標
沒有症狀怎麼判斷?盯緊體檢報告裏這3個關鍵指標就行:
· 理想的空腹血糖≤5.6mmol/L,5.7-6.1提示空腹血糖不理想,6.1-7.0 空腹血糖異常。
此處應注意空腹血糖指的是過夜空腹8小時以上,期間沒有含熱量的東西攝入。並避開各種特殊狀況。
·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
·理想的糖化血紅蛋白≤5.7%
注意!只要其中一項超標,或者幾項組合超標,都可能屬於糖尿病前期。
舉兩個例子——
小A:空腹血糖6.5mmol/L(已超標)
餐後2小時血糖7.5mmol/L(正常)
【算糖尿病前期!】
小B:空腹血糖5.9mmol/L(正常但不理想)
餐後2小時血糖10mmol/L(已超標)
【也算糖尿病前期!】
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三、黃金逆轉期:3招讓血糖恢復正常
好消息是,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發展過程中可逆的階段。就像開車看到警示標誌,及時剎車、調整方向,就能避開危險。研究證明,通過科學干預,很多人都能讓血糖迴歸正常。具體怎麼做?記住這3點:
1. 主食改一改,熱量減一點
主食別隻喫白米白麪,換成糙米、燕麥、玉米等全穀物;蛋白質優先選魚蝦、雞胸肉等白肉,少喫紅肉和加工肉。同時注意烹調技巧。
調整喫飯順序——
S1:先喝湯或喫蔬菜(比如清湯、綠葉菜),切記避免濃湯!
S2:再喫蛋白質和健康脂肪(比如雞胸肉、清蒸魚、豆製品)
S3:最後喫主食(比如雜糧飯、麪條、紅薯)
這樣能讓餐後血糖升得更慢。有條件的人士可找專業醫生評估,佩戴動態血糖監測儀,能更直觀地瞭解哪些食物不適?喫多少才合適?如能結合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動態血糖譜變化,找專業醫生解讀、分析,給出更有針對性的生活方式建議,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別想着“節食”換健康,而要明瞭“替換”更實際:把奶茶換成無糖豆漿,薯片換成水煮蛋,不知不覺就能減少熱量攝入。
- 動起來,每週150分鐘不難堅持
中等強度運動就有效果,比如快走、慢跑、騎行、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週至少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做到身體微微發熱或出汗即可。如果每週再加2-3次抗阻運動(比如舉啞鈴、做俯臥撐),效果會更好。
分享兩個小技巧:餐後1小時運動,控血糖效果更明顯;平時別久坐,每小時站起來活動兩三分鐘,接杯水、伸個懶腰都有用。
這裏必須提一提我們國家的“大慶研究”——作爲里程碑式的研究,顯示通過6年的飲食及運動干預,在30年的長期隨訪中,不僅能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還能顯著減少心腦血管事件、微血管病變風險和死亡風險。
- 體重減一點,腰腹瘦一點
超重或肥胖人羣,可以先設定減重3%-5%的小目標(比如70公斤的人,先減2-3公斤斤),爭取把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23kg/m²以內。
記住,沒有神奇的、持久的減肥藥,真正靠譜的還是“管住嘴+邁開腿”。每天少喝一杯奶茶、多走20分鐘,慢慢就能看到變化。
四、這六類人,建議儘早篩查血糖!
如果你符合下面任何一條,別等定期體檢,建議早點去檢測血糖:
1.體重超標(BMI≥24kg/m2),尤其是腰圍偏大的 “中心型肥胖” 人羣;
2.有糖尿病家族史;
3.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
4.體力活動少,經常久坐;
5.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6.年齡超過 35 歲。
篩查頻率也要記好——
·健康人羣35歲起,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
·已經是糖尿病前期的人,每半年查1次“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糖尿病前期,就像身體給你的“補考機會”。下次看體檢報告,多盯一眼那幾個關鍵數字;從今天起,試着把白米飯換成雜糧飯、乘電梯改成爬樓梯。逆轉血糖的機會,其實就握在你自己手裏。
- 文章作者:劉志輝 副主任醫師
劉志輝,陽西縣織篢鎮中心衛生院(廣東陽江)全科醫學副主任醫師,陽江市醫學會心血管內科分會委員。從事全科醫學、基本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工作,擅長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頸椎病、腰腿痛等慢病診療,以及各種危急重症院前急救、四肢骨折及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加夾板外固定、狹窄性腱鞘炎封閉治療、骨科康復等。
- 審覈專家:陳小燕 教授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朱大龍,周智廣,趙家軍,宋勇峯,尹曉,張海清,洪天配,童南偉.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專家共識(2023版)[J].中華糖尿病雜誌,2023,15(6):484-494.
[2]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The long - 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0 - year follow - up study[J]. Lancet, 2008, 371(9626): 1783 - 1789.
[3]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30-year results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Outcome Study.[J].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