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闢謠|得過流感後會終身免疫?2025年10月“科學”流言榜發佈

來源: 更新:

長期服用降壓藥,血管會變脆?得過流感後會終身免疫?AI生成內容無法溯源?……2025年10月“科學”流言榜發佈。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佈,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記者與編輯專業委員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1

提前入冬,意味着今年是“冷冬”

流言:近日,我國北方地區較往年提前入冬,因此今年冬天將是個“冷冬”。

詳情:提前入冬並不等於冷冬,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入冬的早或晚,反映的是季節轉換時點的氣溫變化,而“冷冬”需要考察整個冬季(12月—次年2月)的平均氣溫是否顯著偏低。短期寒潮難以決定長期趨勢。

入冬早晚受短期大氣環流主導,而冬季整體冷暖還取決於赤道太平洋海溫(拉尼娜/厄爾尼諾)、北極濤動指數、歐亞積雪覆蓋等長期因子。

國家氣候中心指出,在潛在拉尼娜背景下,今冬北方可能階段性偏冷,但能否達到“冷冬”標準(偏低0.5℃以上)仍需觀察。舉例來說,2016年北京11月7日入冬,但該冬季整體偏暖0.5℃;2020年華北多地12月才入冬,卻遭遇-30℃極端低溫。

2

流感就是嚴重版感冒,區別不大

流言:流感和感冒是一回事,只是症狀上略顯嚴重,本質沒啥區別。

詳情:從病原學、臨牀表現、傳染性和危險性來看,流感與普通感冒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主要侷限於上呼吸道,表現爲流涕、輕度發熱、咳嗽和偶發喉嚨痛,是一種“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併發症的風險比較低,死亡率也極低。

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如H1N1、H3N2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常伴有高熱、頭痛、全身痠痛、乏力等全身性症狀,甚至可引發病毒性肺炎或繼發性細菌感染,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此外,流感具有明確的季節性流行高峯,傳播速度快,病毒變異頻繁,需要通過疫苗預防和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治療。而感冒則全年可見,病情較輕,常通過支持療法自行痊癒,不需要也無法用疫苗預防。

表面上看,流感與感冒都可能伴有咳嗽、喉嚨痛等症狀,但本質上,感冒是“小病自愈”,而流感是“潛在重病”。正是這種“像但不一樣”的特徵,使得公衆容易誤判,進而延誤治療或濫用抗生素,造成更嚴重後果。

所以,不能把流感當作“嚴重一點的感冒”,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旦出現持續高熱、明顯乏力、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防併發症風險。正確認識流感,是防範流行、保護自身和家人健康的重要前提。

3

喝咖啡、喝碳酸飲料,會導致骨質疏鬆

流言:喝咖啡和碳酸飲料傷骨頭。

詳情:“喝咖啡傷骨頭”的說法流傳很廣,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適量喝咖啡會直接導致骨質疏鬆”。有研究指出,咖啡中的草酸可能影響鈣吸收,咖啡因會增加尿鈣流失,但關鍵在於“量”。研究發現,正常人每天喝2杯咖啡(含咖啡因約200mg),患骨質疏鬆的風險與不喝咖啡的人沒有顯著差異,只要不是過量飲用,無需過度擔心。

而“碳酸飲料致骨質疏鬆”的說法,核心爭議點在“磷”——有人認爲磷會導致鈣流失。其實磷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也是骨骼健康的“好搭檔”,缺了磷骨骼同樣會變脆弱。

碳酸飲料中的磷含量其實很低:一罐330ml可樂型飲料含磷約33mg,遠低於1兩瘦豬肉(189mg/100g)、1兩豆腐或1個雞蛋(130mg/100g)的含磷量。成年人每天磷的推薦攝入量是720mg,最高耐受量達3500mg,每天喝1-2罐碳酸飲料,攝入的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要注意兩點:一是儘量選無糖款,減少糖分攝入;二是飲料不能替代白水,日常補水還是以白開水爲主。對大多數健康人羣來說,適量喝碳酸飲料,不會因磷含量影響鈣流失。

4

長期服用降壓藥,血管會變脆

流言:長期服用降壓藥,血管會變脆。

詳情:這是一個常見誤區。長期服用降壓藥不會讓血管變脆,真正讓血管變脆的“真兇”是高血壓,而不是藥物。

血管變脆通常是指動脈硬化,隨着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血管會逐漸硬化,失去彈性,脆性增加。若高血壓長期得不到控制,會加重動脈硬化情況。

降壓藥不僅不會導致血管變脆,相反,部分降壓藥還能預防動脈硬化加重,保護血管和心臟。

5

得過流感後會終身免疫

流言:得過一次流感就會終身免疫,再也不用擔心了。

詳情:流感病毒最大的特點是“善變”,尤其是甲型流感,其表面蛋白如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不斷髮生“抗原漂移”,導致病毒株頻繁更新。雖然一次感染後人體會產生針對該毒株的抗體,但這種保護力並不意味着對未來所有流感病毒都免疫。

研究發現,感染某一毒株後,血清中針對該株的抑制抗體(HI抗體)水平會隨着時間衰減,且對抗原變異後的毒株保護效果顯著下降。

更重要的是,免疫記憶會受到“首次印記”效應的影響。研究表明,一個人首次接觸流感病毒的年齡和病毒亞型,會對其終身免疫譜產生深遠影響。例如,在童年時期首次暴露於某個特定H1N1株的人,往往對該株及其近親具有更強的免疫反應;但對抗其他類型流感病毒時卻不一定有效。這說明即使曾經得過流感,也只是對當時的毒株形成了一定免疫,難以應對未來的新變種。

因此,“得一次就終身免疫”在流感面前並不成立。即便曾經感染過,也不能掉以輕心,預防流感,最可靠的方式依然是每年接種疫苗。

6

Wi-Fi路由器放臥室會致癌

流言:不要把Wi-Fi路由器放在臥室,會致癌。

詳情:這種說法沒有依據。

Wi-Fi路由器工作時確實會發射無線電波,這些無線電波屬於電磁輻射的一種。但Wi-Fi路由器產生的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這類輻射能量很低,不會破壞人體細胞或DNA,也不會導致癌症。路由器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產生的輻射量也遠遠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會損傷DNA以及致癌的輻射是電離輻射,它們主要存在於X光、CT檢查以及核反應堆周圍等場景。但即便是電離輻射,只要把每年接受的輻射劑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也不用太過擔心。

總之,路由器無論是放在臥室還是客廳,都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更不會導致癌症之類的疾病。如果仍然不放心,也可以在睡覺時關上路由器,但這也只是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7

高低肩是側睡導致的

流言:經常側睡會導致高低肩。

詳情: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高低肩的成因主要與先天性骨骼因素相關,部分由長期不良姿勢導致的脊柱側彎引發,側睡對其影響微乎其微。

人體常見睡姿分爲平臥、俯臥和側臥三種。從脊柱健康角度,平臥與側臥均能有效緩解脊柱壓力;不建議俯臥(趴着睡),尤其對肥胖人羣而言,俯臥易壓迫呼吸道,可能引發呼吸困難甚至窒息風險。

建議平臥時優先睡硬板牀,爲脊柱提供穩定支撐,還需選擇高度適中的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頸椎生理曲度,以躺下後頭部與軀幹保持水平爲宜,能讓全身肌肉放鬆,使椎間盤得到充分休息,恢復脊柱自然生理曲度。

側睡時,則首先避免壓手,應注意手臂擺放位置,防止肢體受壓導致麻木、痠痛;同時,仍需選擇高度適宜的枕頭,確保頭部與脊柱在同一水平線上,避免頸椎側彎;可適當彎曲雙腿,呈自然放鬆狀態,既能緩解肌肉緊張,又有助於腰椎間盤的放鬆與恢復。

8

代餐食品能讓人“輕鬆瘦”

流言:市場上魔芋面、穀物棒等代餐食品,低卡又能飽腹,能讓人“輕鬆瘦”。

詳情:以全麥麪包、穀物棒爲代表的食品,主打“高纖維、慢升糖”概念,但需要注意,它們的“皮”可能健康,但餡料的熱量一點也不低,餡料中經常出現黃油、海藻糖等成分。事實上,全穀物食品不宜替代正餐,容易導致蛋白質、健康脂肪及部分維生素攝入不足,如長期食用可能會引發營養失衡。同時,全穀物的本質仍是碳水化合物,是熱量的來源,絕不能無限制食用。

另一類當下較爲火熱的代餐品爲魔芋製品,其主要成分是膳食纖維,具有熱量低、體積膨脹性強的特點,有助於控制食量,作爲體重管理期間的輔助食物確實有一定價值。但魔芋本身幾乎不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長期單一食用魔芋製品代替正餐,容易導致營養不良。

控制飲食能有效降低熱量攝入,但只“管住嘴”是不夠的,必須將運動融入減重計劃。運動不僅有助於消耗多餘熱量,更能維持肌肉量、提升代謝水平,避免單純節食可能導致的肌肉流失問題,從而使減重效果更爲穩固、健康。因此,“管住嘴”和“邁開腿”二者協同,纔是科學減重的核心原則。

9

AI生成內容無法溯源

流言:只要是AI 生成的內容都是無法溯源的。

詳情:這是一種常見誤區。AI生成的內容是可以通過數字水印等方式進行溯源的。

AI生成內容溯源指識別特定內容(如圖片、視頻、音頻等)是否由AI生成及具體由哪個AI模型生成。在AI發展的早期,對內容進行溯源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但隨着AI技術的發展,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有效的溯源方法。

最常見的就是數字水印,數字水印包括顯性和隱性兩種。在大部分AI生成的圖片、視頻上可以直接看到明顯的水印,這就屬於顯性的數字水印。除此之外,AI生成的內容中往往還包含隱性水印,這類水印一般無法用肉眼識別,需要通過專門的工具讀取。

當然,現有的AI溯源技術還不能算是十全十美,科學家們正在開發新的溯源方法,儘可能防止AI內容被濫用。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