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爲什麼中國沒有大量列裝價格低的衝鋒槍?薩沙問答第245集

作者:薩沙
本文章爲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二戰時爲什麼中國沒有大量列裝價格低的衝鋒槍?薩沙問答第245集
這是相當大的誤解。

我們一點點來看。
第一,誰說衝鋒槍成本低?
所謂的衝鋒槍成本低,是二戰後期美蘇德這些工業強國用盡力量,才能辦到的事情。
在二戰前期和中期,衝鋒槍可不便宜。
在1939年,美軍大量購買湯普森衝鋒槍時,該槍單價高達209美元;
到了1942年春季,湯普森衝鋒槍經過反覆簡化,單價才降到70美元。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概念嗎?
在1939年,中國購買一挺進口的優質捷克式輕機槍,也就是290美元。
也就是說,當時美國湯普森衝鋒槍價格,竟然同捷克式輕機槍差不多。這能算便宜嗎?
就步槍來說,日本三八式步槍單價42美元,德國毛瑟98K爲30美元。
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衝鋒槍相當昂貴。

要知道,二戰各國步兵班的火力支柱是輕機槍。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作戰,各國步兵都是圍繞着機槍進行的。
進攻作戰時,必須由步兵班的輕機槍壓制住對方的火力,掩護步兵小組進攻攻擊。如果我方輕機槍不能壓制住敵人,步兵小組的進攻就有很可能會失敗,徒增傷亡而已。防禦中,步兵班的輕機槍是殺傷敵人的主要武器,其他步兵要全力保護住機槍。
相比起來,衝鋒槍的地位較爲次要,主要是用於近戰中通過掃射壓制敵人,射擊距離通常在50米內。

二戰的步兵交火距離大多在400米內,那麼進攻中的衝鋒槍手想要發揮威力,就首先要從400米前進到50米,跨越300多米的距離。
衝鋒槍手前進的300多米,完全依靠輕機槍進行掩護,期間自己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顯然,沒有輕機槍的話,步兵班就難以作戰,沒有衝鋒槍則仍然可以戰鬥。

所以,直到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解放軍步兵班只有正副班長使用可以連發的56式衝鋒槍,其他士兵仍然使用只能連續單發的56式半自動步槍。
二戰中,中國軍隊的輕機槍有很大的數量缺口,軍方哪裏有錢去買不太重要的衝鋒槍。

第二,使用成本非常高。
二戰各國都認爲,衝鋒槍的彈藥消耗量巨大,僅僅比輕機槍略少。
實戰中,一次戰鬥的子彈消耗數量經常是幾十萬發,衝鋒槍彈藥消耗量就非常嚇人了。
以上甘嶺戰役爲例,戰役第一天,駐守597.9和537.7北山兩個高地的志願軍就將戰前儲備的彈藥消耗殆盡,共計發射了近40萬發子彈,投擲手榴彈、手雷近萬枚,打壞10挺蘇式轉盤機槍、62支衝鋒槍、90支步槍。
爲了維持上甘嶺陣地上兩個連兵力的作戰,志願軍後勤部隊承受了重壓:志願軍後勤部及時給第15軍調撥了大量物資彈藥和運輸工具,第15軍後勤也當即調整部署,迅速機動後方力量,保障上甘嶺地區的作戰,出動170臺汽車(含志願軍後勤司令部85臺)全部投入上甘嶺方向運輸外,還動員了8566人蔘加搶運。
道理也是一樣。

1941年的蘇軍尚且沒有大面積裝備衝鋒槍,彈藥消耗就很驚人了。
在蘇德戰爭爆發的大半年內,蘇軍消耗步槍子彈和機槍子彈336億發,消耗的衝鋒槍子彈高達77億發,相當於步槍、機槍子彈的四分之一。
況且,對於二戰的軍隊來說,機槍和步槍子彈是通用的,只需要運輸一種子彈到前線。

如果中國軍隊大量裝備衝鋒槍,首先是彈藥消耗量就有很大提高,其次是還要額外運送一種手槍子彈,會大大增加後勤壓力。
國軍本來就有嚴重的子彈供應不足,抗戰中每年接近有百分之五十的缺口。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裝備衝鋒槍又去哪裏搞彈藥?你用的起嗎?

第三,到哪裏去搞衝鋒槍呢?
抗戰早在1931年就爆發了,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
而很多朋友不知道,二戰的初期和中期各國沒有大量裝備衝鋒槍。
以美軍爲例,二戰爆發之前,美國陸軍只是少量採購湯普森衝鋒槍作爲制式裝備,衝鋒槍的保有量始終沒有超過400支。
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軍纔開始大規模裝備湯普森衝鋒槍,當年訂購了31.9萬支。

至於英國人,一直都沒有裝備衝鋒槍,只得在1940年從美國訂購10萬支的湯普森衝鋒槍。英國自己的斯登衝鋒槍,是在1941年才研發成功的。
同樣到1941年,蘇聯才研發了波波沙和波波斯衝鋒槍!

德軍的MP38/40衝鋒槍雖然是1938年研發成功,但生產數量一致不足。
直到戰爭結束,MP38/40在七八年時間只生產了100萬支,勉強夠800萬德國陸軍自用。
就當時的中國來說,本國無力大量製造衝鋒槍,想要從國外批量購買根本不可能,因爲別國也沒有。

即便等到1941年後,列強各國大量生產的衝鋒槍仍然要優先裝備本國軍隊,中國還是沒處買去。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