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付蘇聯裝甲洪流的核心加農炮:解放軍60式122毫米加農炮

來源: 更新:

作者:薩沙

本文章爲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中國對付蘇聯裝甲洪流的核心加農炮:解放軍60式122毫米加農炮

今天的主角是60式122毫米加農炮,這是建國後解放軍第一種加農炮。該炮總體性能不錯,可惜是蘇聯40年代的作品,加上火炮的加工技術和造價很高,最終沒有起到大的作用。聽薩沙說一說。

首先簡單說一說什麼是加農炮。

今天,加農炮的概念已經基本消失,各國都不存在專業的加農炮了。

加農炮起源於16世紀,本來是一種軍艦使用的直瞄火炮。

所謂加農一詞,就是英語中的“cannon”,原意爲“長圓筒”。

16世紀的木製軍艦,開始使用火炮作爲海戰武器。

然而在搖晃的船上又缺乏現代化觀瞄設備的條件下開炮,想要在較遠距離曲射擊中敵艦,基本是沒有可能性的。就算偶爾擊中一發,也是瞎貓碰到死耗子。

所以,當年軍艦多采用近戰方式,在近距離使用大量艦炮猛烈對轟,以提高命中率。

在這種炮戰模式下,火炮不需要太遠的射程,反而需要平直的彈道易於近距離瞄準,需要炮彈有較高的初速,以便於擊穿敵人船隻的木製裝甲。

由此,加農炮就誕生了。

它的特點就是彈道平直,炮彈穿透能力強,隨着火炮技術的發展又具有了遠射程。就外觀來說,加農炮的炮管往往大大長於同口徑榴彈炮。

蘇聯以及沙俄一直很重視加農炮,在軍隊中大量裝備,這個概念後來深深影響了中國。

言歸正傳,很多朋友不太清楚我軍的60式122毫米加農炮,其實它是山寨蘇聯D-74型122毫米加農炮的產物。

D-74型是升級蘇聯M1931/1937型加農炮的作品。

蘇聯的M1937型加農炮在1939年開始批量裝備部隊,和早期的M1931型一同稱爲A19型號。

該炮比較笨重,行軍重量高達近9噸,戰鬥重量爲7噸,火炮長度高達8.7米。

而蘇聯另一款大量裝備的122毫米榴彈炮M1938型,行軍重量不過3.1噸,戰鬥重量爲2.5噸,長度爲5.9米,顯然要輕便很多。

大家也許會奇怪,爲什麼M1938型榴彈炮已經很優秀了,還要裝備M1937型加農炮呢?

原因也不復雜,M1938型是榴彈炮,而M1937型是加農炮,雙方性能上是有差距的。

第一,M1937型加農炮的射程更遠。

對於火炮來說,射程是極爲重要的。

M1937型加農炮的最大射程爲21公里,M1938型榴彈炮的射程僅爲12公里,差距是非常大的。

對於同口徑火炮來說,即便射程只有二三公里的差距,在炮戰中也會佔據絕對優勢。

二戰大口徑火炮移動2到3公里,再快也有二三十分鐘的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敵人利用射程優勢炮擊你,你快速前進2到3公里纔可以開炮還擊,那麼你就需要冒着被炮擊二三十分鐘的巨大危險。

二三公里的射程差距尚且如此,更別說兩炮射程差距如此之大。

射程優勢,決定了M1937型加農炮具有大量裝備軍隊的意義。

第二,M1937型加農炮具有更強的威力,是一種強悍的攻堅火炮。

M1938型榴彈炮的炮口初速僅爲每秒鐘500多米,而M1937型爲800多米。

M1937型加農炮的炮彈爲25公斤,使用普通穿甲彈可以在1500米射穿115毫米垂直裝甲,在1000米射穿130毫米垂直裝甲。

這個數字非常驚人!

二戰期間,德國最強的虎式重型坦克,車體正面裝甲厚度不過爲100毫米,炮塔裝甲爲120毫米。

而二戰坦克炮戰距離一般不超過1000米,M1937型加農炮可以摧毀最強的德軍坦克。

同時,加農炮彈速度快,具有更強的摧毀工事能力,可以對付鋼筋混凝土的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更可以在城鎮戰進行拆屋工作,威力比榴彈炮要強得多。

以上這兩個特點,決定了M1937型加農炮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不過,M1937型在二戰期間裝備的不算很多。

它不像M1938型榴彈炮一樣大量配屬步兵師,而是配屬軍一級炮兵部隊。

蘇聯一個軍往往配屬16到20門M1937型加農炮,數量有限。

爲啥?

一來,二戰初期和中期的德國裝甲部隊的坦克,還沒有後來那麼強。

德軍主力的三號和四號坦克的裝甲都很薄弱,正面裝甲只有三四十毫米,用M1937型加農炮對付簡直是殺雞用牛刀。

二來,德軍同類火炮,也就是配屬步兵師的le.FH18型105毫米榴彈炮,射程只有11公里,還不如蘇軍M1938型榴彈炮,根本沒必要用M1937型來對付。

三來,蘇軍主要是防禦作戰,用不到M1937型的攻堅能力,使用M1938型榴彈炮進行防禦就足夠了。

四來,M1937型加農炮過於笨重,機動性不佳,造價高昂,生產難度很大,遠不如M1938型榴彈炮那樣可以大量製造、皮實耐用和機動性不錯。簡而言之,M1938型的綜合性價比要高得多。

這種情況下,蘇軍大量裝備笨重的M1937型加農炮似乎沒有太大意義。

戰爭爆發前的3年時間,蘇聯一共生產了1100門M1937型,而M1938型則製造了數千門之多。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被德國閃電戰打的一潰千里,損失了數百萬兵力和大量武器彈藥。

裝備不多的M1937型損失很大,又被視爲不是必備的武器,不需要優先補充。

於是,戰爭爆發的第一年,也就是1942年,M1937型只生產了300多門,根本無法補充損失,很多蘇軍加農炮兵部隊由此解散。

隨着戰爭的進行,德軍的武器裝備開始迅速更新。

德軍大量裝備了SK18系列100毫米加農炮,該炮性能平庸,然而最大射程卻提高到19公里,在蘇德戰爭初期就維持400多門的規模。

發現SK18系列加農炮的實戰能力很強,德軍要求增加裝備量,隨後共裝備2200多門,其中大部分用在東線蘇德戰場。

到了1943年,德國又推出了SK18/40型105毫米野戰加農炮,射程提高到21公里。

這些火炮,可不是口徑差不多的M1938型榴彈炮可以對付的。

除了德軍火炮性能提升以外,德國裝甲部隊也有大幅度進步。

虎式和黑豹重型坦克紛紛出現,現有的坦克如四號坦克的裝甲也做了升級。以產量最高的四號坦克H型爲例,車體前穿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炮塔的正面裝甲爲50毫米。

顯然,蘇軍M1938型榴彈炮應付不了這些挑戰,必須採用M1937型加農炮來對付。1943年,M1937型的產量才提升到400多門。

可惜,實戰中蘇軍發現M1937型加農炮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不太合適用於反坦克作戰。

爲啥?M1937型加農炮雖然威力大,射程遠,然而射速慢,反應慢,面對德軍坦克根本不佔優勢,很容易被敵人摧毀。

由於持續射速只有每分鐘2發,M1937型往往只有一到二次開火的機會,如果不能擊中德軍坦克,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於是,M1937型在1944年降爲100多門,1945年爲200多門,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就停產了。

即便如此,M1937型仍是一種強悍的加農炮。

德軍繳獲了數百門M1937型,先後有400多門被配屬海岸炮兵或者要塞炮兵,用於對付敵人的軍艦和重型坦克。

西班牙曾在1943年得到150門M1937型,改進以後用於本土防禦,一直裝備到上世紀90年代。

芬蘭軍隊繳獲了25門M1937型作爲海岸火炮,一直用到上世紀80年代。

可見,M1937型是很不錯的,只是部分性能需要提高。

1946年,蘇聯停產了M1937型,轉而研發新一代D-74式122毫米加農炮。

蘇聯花費很大力氣,研發成功了D-74式,全面量產則是1955年。

該炮長度高達9.8米,重量則降低到5.6噸,最大射程爲24公里,直射有效距離爲1100米,火炮最大射速提高到每分鐘6發。

以上這些性能,都大大超越了前輩M1937型加農炮。

同時,D-74式有着有強悍的反坦克能力。

它可以在900米距離,射穿185毫米裝甲板。

在50年代,西方沒有一種坦克能夠擋住D-74式的正面炮擊。美軍M48中型坦克採用鑄造裝甲,車體正面裝甲爲110毫米,炮塔正面裝甲爲120毫米,擋不住D-74式的一擊。

於是,D-74式開始大量裝備蘇軍。

該炮配屬蘇軍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的炮兵團,每團裝備36門,而不是像二戰那樣配屬軍一級部隊。

很多朋友對此不理解,這是蘇軍迫於實戰的要求。

D-74式具有超越同口徑榴彈炮的射程,可以在炮戰中壓制敵人的炮兵部隊,是蘇軍炮兵殺手鐧。

更重要的是,D-74式還提供了強悍的反坦克能力。

蘇軍大量裝備部隊的賽格反坦克導彈,是60年代才發明的,導彈性能也不可靠。

整個五六十年代,蘇聯陸軍仍然依賴火炮反坦克,這就是D-74式得以生存的舞臺。

作爲那個時代蘇軍的制式武器,D-74式的性能是完全勝任的。

50年代,中國解放軍開始完全蘇制化,自然也要山寨D-74式加農炮。

該炮在1960年仿造成功,取名爲60式122毫米加農炮。

此時中蘇關係已經相當惡劣,蘇聯當年就撤走了全部專家,拒絕提供生產60式加農炮的鎳鍩鋼。

無奈之下,中國只能花費大力氣自行製造鋼材。這導致60式研發計劃停滯,直到1962年才能夠小批量生產。

早期生產的60式加農炮,並不被重視。

軍方認爲全面開戰時,笨重的60式加農炮會被編入炮兵預備隊,主要用於在縱深陣地封堵缺口,屬於二線陣地火炮。

所以,在60年代初期,60式加農炮主要被部署在福建沿海,用於對付臺軍可能出現的登陸作戰或者軍艦火炮襲擾。

由於60式加農炮的射程高達20公里以上,還有直瞄能力,炮彈威力很大,也可以用於攻擊臺軍的軍艦。

解放軍對於60式加農炮的使用,同蘇軍沒什麼不同。

摘錄一段技術資料:60式炮班由9人組成,炮長爲全班的指揮員。副炮長爲班長代理人,通常兼任瞄準手,負責瞄準和發射,還負責檢查和報告後坐量。一炮手爲開門手,負責開關炮門,必要時替換三炮手裝填。二炮手爲送彈手,負責將彈丸送入炮膛和處理發射後的藥筒,用拉火繩發火時負責發射。三炮手爲裝填手,負責裝填彈丸和藥筒。四炮手爲裝藥手,負責變換裝藥和傳遞藥筒。五炮手爲引信手,負責裝定引信和傳遞彈丸。六炮手、七炮手爲彈藥手,負責準備﹑擦拭和檢查炮彈。戰炮班在平時訓練時,注重缺員射擊訓練,以應付戰場上的傷亡和持續作戰要求。

火炮本身的性能資料如下:火炮口徑122毫米,炮管長5690毫米,內有28條等齊膛線,最大膛壓308.9Mpa。該炮採用單筒身管,裝雙室衝擊式炮口制退器;炮閂爲半自動立楔式,開閂板爲衝擊式,抽筒子爲凸輪式;制退機爲液壓節制杆式,帶溝槽復進制動器,液體氣壓式復進機,制退機和復進機佈置在炮身上方左右兩側,均採用筒後坐形式;搖架是筒形的,上架爲短立軸拐脖式,下架是鑄鋼箱式,帶有液壓千斤頂和座盤,大架帶有摺疊式夏用駐鋤、架尾滾輪和齒條式千斤頂,整體防盾;方向機爲螺桿式,高低機爲蝸桿自鎖單齒弧外齧合式,並裝有緩衝制動裝置,平衡機爲帶有機械調整裝置的低角注氣前推氣壓式;瞄準裝置由非獨立機械瞄準具、58式周視瞄準鏡、58式標定器、56式直接瞄準鏡與照明具組成,便於夜戰使用。

該炮射界爲高低-5°~+45°,方向左30°右28°,射擊初速爲885米/秒,最大射程23900米(比59式130短了3.4公里),最大射速每分鐘8-10發。所用炮彈爲藥筒分裝式,除配備殺傷爆破榴彈和照明彈外,還可發射裝有5個燃燒罐的燃燒彈。

該炮戰鬥狀態重5.54噸,行軍狀態重5.62噸,公路時駛每小時45公里。該炮一般採用5噸卡車拖曳,越野情況爲每小時15公里,行軍與戰鬥轉換時間爲2.5分鐘。

然而,60式的全面生產則是1969年以後的事情。

爲啥?中蘇珍寶島戰鬥爆發以後,蘇聯國內鷹派曾要求用核武器配合裝甲洪流,一舉打垮中國,一勞永逸解決這個敵人。

在珍寶島戰鬥中,我軍裝備的85毫米加農炮,無法擊穿蘇聯T62坦克的正面裝甲。

而T62坦克可不是蘇軍的祕密武器,而是量產的常規武器,前後一共生產了2萬多輛。

更可怕的是,隨後蘇聯在中蘇邊境部署了大量部隊:遠東軍區3個集團軍和1個步兵軍,共18個摩步師,1個坦克師和2個空降突擊旅(計1個師);後貝加爾軍區3個集團軍,共10個摩步師,3個坦克師;西伯利亞軍區5個摩步師,駐蒙蘇軍3個摩步師,2個坦克師。中蘇邊境西部,中亞軍區8個摩步師,1個坦克師,土耳其斯坦軍區5個摩步師,1個坦克師和1個空降師。蘇軍駐亞洲地區總兵力127萬,坦克14300輛,飛機4200架。蘇軍駐亞洲地區陸軍共計59個師,其中45個靠近中蘇邊境,共計67.5萬人。

換句話說,蘇聯有近萬輛坦克可以用於攻打中國。

同時,蘇聯裝甲部隊的真正殺手鐧還是火炮,每次進攻之前必然使用大量火炮開道,首先摧毀敵人的炮兵陣地。

想要對付蘇聯裝甲兵團,第一是有抑制坦克集羣衝擊的強悍反坦克武器,第二是有壓制蘇軍強大炮兵的強力火炮,這談何容易。

顯然,符合這兩個要求的,恐怕只有60式加農炮了。

面對蘇聯專家洪流,不要說中國這樣貧窮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就算強大的北約也是心驚膽戰。

爲了對抗蘇聯坦克裝甲軍團,解放軍只能不惜代價製造60式加農炮。

解放軍很誇張的編組了3個加農炮師,其中2個師換裝了60式122毫米加農炮,每個師裝備2個60式加農炮團。

到了1970年,蘇聯的威脅越來越大,解放軍炮兵開始不斷擴編。

17個炮兵師增加到19個,包括12個榴彈炮師、3個加農炮師和4個反坦克炮師。

此時大部分榴彈炮師和反坦克炮師,都增加了1個60式加農炮團,下轄36門火炮。

除此以外,解放軍步兵各集團軍、步兵師都配有數量不等的60式加農炮營,每個營裝備12門火炮。

在六七十年代很長時間,60式就是解放軍射程最遠的122毫米火炮,具有強大的反坦克能力,是排行前三的殺手鐧加農炮。

只是,隨着蘇聯坦克技術的升級,尤其是正面裝甲越來越厚(正面裝甲升級到200毫米以上),60式也難以從正面擊穿它的裝甲了。

此時的解放軍炮兵只得苦練遠程反坦克技術,用60式採用排炮的方式攻擊蘇聯坦克集羣的頂部裝甲:1969年秋天,在三北地區開闊平坦地形上,122加農炮營利用飛機觀測、敵後觀察、雷達偵察﹑照明彈等觀測手段,對遠距離運動中的模擬敵坦克縱隊、呈臨戰隊形和進攻隊形的運動目標炮擊,取得良好效果。

到了1977年,中蘇關係和中美關係開始緩和,解放軍陸軍受到的威脅減小了。

於是,加農炮兵師改編爲加農榴彈炮師,配屬的加農炮團從三個減少到兩個,不需要那麼強調反坦克能力了。

同時,隨着新一代的59-1式130毫米加農炮的量產,60式的地位逐步被取代了。

即便如此,60式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加農炮。

中越戰爭爆發時,60式數量是59式130毫米加農炮的兩倍。

這裏簡單的提一提,59式130毫米加農炮。

解放軍同時仿造了,59式130毫米加農炮和60式122毫米加農炮。

59式130毫米加農炮的原尊,爲蘇聯M-46型130毫米加農炮。

那麼,蘇聯爲什麼要搞兩種口徑接近的加農炮呢?

130毫米加農炮的射程更遠(27公里),威力更大,但機動性要比122毫米差多了。

59式130毫米加農炮重達8噸多,60式122毫米加農炮僅爲5噸多。

經歷過二戰的蘇聯很明白,火炮的機動性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快速跟隨步兵在複雜地形前進的火炮,其他性能再好也沒用。

以解放軍的83式152毫米加農炮爲例,射程高達32公里,炮彈威力非常強悍。然而,該炮機動性很爛,長度就有14米,採用卡車拖曳後長度高達20米,被官兵戲稱爲“小火車”。

中越戰爭爆發的邊境地區,無論是廣西還是雲南山區都有大量盤山公路,勉強可以通過一輛卡車而已,如何能夠通過20米長度的車輛?

這種笨重的火炮只能勉強在中國北方大平原作戰,到了南方尤其是越南山區,簡直是寸步難行,等同於無用。

59式130毫米加農炮長度較短,也有接近12米,60式122毫米加農炮則只有不到10米,重量輕得多。

說來說去,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性能稍差,卻更爲實用。

就解放軍來說,大量裝備的54式12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二戰的主力榴彈炮,性能比60式122毫米加農炮差了一大截。

60式非常實用,在七八十年代仍然是解放軍炮戰的絕對支柱。

在1979年進入越南的作戰中,解放軍廣州軍區炮兵第1師第52團立下很多戰功。該團先後對143個目標炮擊193次,摧毀和壓制越軍炮陣地46個、觀察所和指揮所12個、支撐點25個、暴露步兵羣7個。因此,全團榮立集體一等功,榮獲“打得猛,打得準,威震敵膽”錦旗。

炮兵第52團下轄轄3個炮兵營,裝備60式122毫米加農炮36門。

在1979年,第52團配屬廣州軍區陸軍第55軍深入越南作戰,先後經歷了諸如同登戰役、諒山戰役等大規模戰鬥。

如1979年2月17日,解放軍第55軍開始攻打同登,炮兵第52團負責進行炮火支援。

上午8點多,炮兵第52團第1營發現,同登西南山區棍拳南側窪地有越軍炮兵陣地,正在不斷炮擊解放軍步兵。

炮1營立即炮擊支援,第一輪炮擊略有偏差,打在越軍炮兵陣地外100多米。

好在炮1營的技術過硬,60式加農炮性能也非常優秀,立即進行第二輪打擊,這次只偏差了幾十米。

隨後,炮1營又進行第三輪9發急速炮擊,完全擊中越軍炮兵陣地,將正在倉皇轉移的越軍4門火炮摧毀,還斃傷了越軍炮兵20多人。

前後三輪炮擊發射123發炮彈,就拔掉了越軍設置的攔路虎。

2月23日,解放軍步兵163師487團2營順利攻入越軍防禦陣地,然而黃昏時期突然遭到越軍炮兵的猛烈炮擊。看來,越軍試圖用炮擊掩護步兵夜襲。

越軍是非常狡猾的,他們知道解放軍有着射程遠、威力大的60式加農炮,一直沒有敢於開炮。

此時越南山區出現了大霧天氣,能見度很差,解放軍根本看不到越南炮兵陣地的位置。

越軍對於附近地形極爲熟悉,炮兵能夠準確對我軍步兵陣地進行炮擊。

炮兵第52團團長親自觀察後,根據炮擊聲音大概確定了敵人火炮的位置和遠近,隨後反覆搜索,終於發現了火炮發射時產生的硝煙。

於是,炮兵第52團團長命令炮兵2營迅速還擊,快速發射了52發炮彈,將越軍炮兵陣地完全摧毀,擊毀4門火炮。

越軍炮兵被摧毀後,步兵也就不敢進行夜襲反攻。

實戰中,除了射程遠、威力大以外,60式的優秀精度,也普遍被炮兵們認可。

就是在2月23日當天,越軍使用1門火炮,利用大霧天氣炮擊騷擾我國境內金雞山雷達站和友誼關地區。

越軍非常狡猾,他們將這門火炮藏在高地上的永久性鋼筋混凝土工事中。等到霧氣濃郁時,越軍將火炮推出工事,快速炮擊數發後再迅速退回工事中。

面對這種炮兵游擊戰,解放軍的火炮不但要快速反應,還要能夠保證極高的炮擊精度。

炮兵第52團作訓股長快速鎖定了目標,60式加農炮也做好了準備。

等到越軍這門加農炮再次推出陣地,炮1營立即進行齊射,第一輪炮擊就將敵炮打掉,又擊斃越軍炮兵多人。

60式是解放軍第一代加農炮,對於後輩有着巨大的影響:59式的改進型59-1就採用了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炮架,66式152加榴炮更是沿用了122加農炮除炮身外的其他部分,二者的配件是可以通用的。

只是,60式源於蘇聯40年代火炮技術,已經大爲過時了。

隨着火炮技術的大幅度進步,加農炮和榴彈炮的界限已經不存在了。各國軍隊不再需要專業反坦克火炮,榴彈炮射程則普遍超過20公里,更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60式被淘汰是必然的事情。

況且,60式不能真正勝任對付現代坦克集羣衝擊的任務。

上面說了,70年代的大練兵中,解放軍發現60式面對T64和T72這種新一代坦克,是難以對付的。

尤其是對付蘇聯最先進的T64坦克,60式打出過100多米距離擊穿180毫米的記錄。

而T-64A的炮塔正面厚度爲400毫米,側面也有120毫米。

換句話說,到了單兵火箭筒的射程,60式都無法擊穿T64的正面裝甲,只能從側面攻擊,這不是開玩笑嗎?

所以,所謂排炮攻擊蘇聯坦克集羣,其實是用60式遠距離攻擊蘇聯坦克頂部裝甲,難度可想而知。

1981年華北大演習期間,60式122毫米加農炮仍然是參演的主力裝備之一,此時是該炮最後的輝煌了。

90年代解放軍百萬大裁軍的時候,射程最遠的130加和威力最大的152榴被作爲身管火炮的火力基幹保留,性能老舊的60式122加農炮則開始大量退役封存。

到了2003年,解放軍各集團軍炮兵師全部改爲炮兵旅,60式就不在一線部隊服役,少量裝備二線部隊,大部分直接轉爲庫存。

如果不是因爲83式152毫米加農炮和155毫米牽引式加榴炮的裝備速度較慢,60式早就退役了,畢竟這是蘇聯七八十年前研發的火炮。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