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對抗日本,清朝其餘三支艦隊哪去了?

來源: 更新:

很多國家的海軍都不止一支艦隊,比如美國有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下面有2、3、4、5、6、7艦隊;俄羅斯有黑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晚清時期的中國同樣如此,在北洋水師(北洋艦隊)之外,清廷還組建了南洋、福建、廣東三支水師。儘管各自承擔的任務和防控的水域不同,但在面對共同的敵人時,這些艦隊還是應該團結一致,然而甲午海戰時,似乎是北洋一家應對日本,另外三支艦隊到哪裏去了呢?

【福建水師-已全軍覆沒】

1866 (清穆宗同治五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沈葆楨總理船政事務,統管造船廠和前後學堂、水師營。沈葆楨將福州船政局的軍艦編成艦隊,由原福建水師提督李成謀擔任輪船統領。

1874 年(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福州船政局擁有 “揚武”“萬年青”“湄雲”“福星”“濟安”“永保”“琛航”“大雅”“靖遠”等15艘,又從國外購得“海東雲”“長勝”,“建威”3艦,共有18艘兵船。

1879(清德宗光緒五年),第三任輪船統領彭楚漢時,福建水師成立。

1883年(清德宗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前,福建水師已經是中國噸位最大的一支艦隊。由“揚武”艦管帶、負責水師營務處(艦隊指揮機關)的閩安協副將張成統領,統轄兵船達26艘。擁有主力戰艦十數艘,但均爲木脅木殼結構,總排水量約9900噸,載普通火炮47門,官兵1100人。

1884年(清德宗光緒十四年),法國東京艦隊進入馬尾軍港,而福建水師竟然大度到任由法國海軍佔據有利地形,完成對福建水師的戰鬥準備。法軍率先開火,由於裝備差距大,海戰不到半小時,福建水師的11艘戰艦就有9艘被擊毀,另有2艦自沉,19艘運輸船全部沉沒,水師官兵殉國者760人。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此時距離甲午海戰還有十幾年。

此後福建水師再已難成軍,只有“福靖”和“福安”可編入艦隊戰鬥序列,其餘艦隻能作爲偵察、運輸等輔助艦船使用。

【南洋水師-互相掣肘未參戰】

1875年(清德宗光緒元年),沈葆楨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辦南洋海防事務,開始籌辦南洋水師。

1880年(清德宗光緒六年),劉坤一任兩江總督,“龍驤”“虎威”“飛霆”“策電”4艘蚊炮船撥歸南洋水師,福州船政局製造的“澄慶”艦也調歸南洋水師。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定製“開濟”艦,並從德國訂購“南琛”“南瑞”2艦。

1884年(清德宗光緒十年),曾國荃調任兩江總督,此時南洋水師已擁巡洋艦及炮艦等17艘,排水約2萬噸,發展成爲一支實力較強的海軍力量。南洋水師分駐江寧、吳淞、浙江等地,負責東南沿海的海面及長江一帶的防務。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南洋水師派5艘艦船支援福建水師,2艘遭法艦圍攻,3艘駛入鎮海,配合沿海炮臺將敵艦擊退,取得鎮海保衛戰的勝利。

1888年(清德宗光緒十四年),朝廷將廣東、福建、臺灣、上海的軍艦劃歸南洋水師。

從實力上看,南洋水師是僅次於北洋水師的第二大海軍力量,雙方存在競爭。北洋水師的創建者是李鴻章,南洋水師則是左宗棠和沈葆楨,他們互爲政敵,爲爭取有限的軍費,常在朝堂上明爭暗鬥。由於心存芥蒂,李鴻章沒有邀請南洋蔘戰的計劃,而南洋也沒有北上合擊日本的打算。

北洋水師在黃海遭遇日艦後,僅僅五個小時,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南洋水師就是有心北上救援也來不及。

反倒是清朝四支艦隊中實力最弱的廣東水師,在甲午海戰中的表現可圈可點。

【廣東水師-英勇增援】

1809年 (清仁宗嘉慶十四年),復置廣東水師提督,駐虎門。分爲前、後、左、右、中五營,兼轄水師營、四會營、新會營,合計戰船400餘艘,均爲舊式木質帆船。

1866年(清穆宗同治六年)後,兩廣總督瑞麟、廣東巡撫蔣益澧用38.1萬兩白銀向英法兩國購買7艘輪船,分別命名爲“綏靖”“澄清”“鎮海”“飛龍”“靜波”“安瀾”“鎮濤”號,廣東水師開始大規模購買外國艦船。

中日甲午戰爭前夕,廣東水師擁有中外製造的兵艦、魚雷艇等數十艘,裝備有先進的外國鋼炮和魚雷等新式武器,總噸位約1.1萬噸。

中日甲午戰爭中,廣東水師唯有的3艘過千噸的軍艦“廣甲”“廣乙”“廣丙”隨北洋水師參戰。“廣甲”號在黃海海戰中被日軍擊沉;“廣乙”號在豐島戰役中奮勇作戰,不幸多處中彈,管帶林國祥寧願自沉海底也不願投降;“廣丙”號在威海衛戰役中隨北洋餘艦被日軍俘獲。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