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東戰爭如何證明,以色列的貪慾是萬惡之源
爆發於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還有一個別名,六日戰爭,主動出擊的以色列僅僅花了六天時間,就同時擊敗了埃及、敘利亞與約旦三個阿拉伯國家
在完全控制約旦河西岸與西奈半島等地之後,以色列實控面積,較戰前擴大了近五倍
第三次中東戰爭不僅是以色列國防軍至今爲止最輝煌的勝利,同時這次短暫的戰爭從精神上殺死了納賽爾,徹底打碎了阿拉伯國家統一的希望

然而以上勝利,都是從戰術層面得到的結論,從戰略上來說,第三次中東戰爭不僅沒有改變以色列的外交環境,猶太人的貪慾反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揭開了中東衝突下半場的序幕
爆發
上集講到,埃及內部的軍政分歧,導致控制政府的納賽爾與控制軍隊的阿密爾,都試圖通過刺激以色列,以加強自己在埃及內的領導力
然而在埃及試圖複製蘇伊士式的勝利時,對面脆弱且敏感的以色列不僅通過十年臥薪嚐膽,擁有了一支中東乃至世界一流的軍隊,同時時刻面對生死的以色列人,其通過戰爭解決問題的決心極其堅定
1967年5月18日,埃軍司令阿密爾擅自決定關閉對以色列至關重要的蒂朗海峽

阿密爾的先斬後奏讓納賽爾騎虎難下,爲了不被人認爲他在向以色列示弱,在蒂朗海峽事實上關閉四天後的5月22日
納賽爾正式宣佈海峽將對“所有懸掛以色列旗幟的船隻關閉”,收到埃及的回覆之後,以色列政府與軍方當即開始祕密動員,準備以武力打開蒂朗海峽
當時的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是以色列國防軍前身、民兵組織哈加納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同埃及軍政分離的狀況相比
以色列軍方與政府的關係極其緊密,其結果就是以色列政府不僅可以配合軍方進行快速的戰爭動員,軍方也可以僅從軍事角度制定計劃,而無需考慮政治影響
效率,是以色列贏得第三次中東戰爭的關鍵,蒂朗海峽關閉後僅一週,以色列就擴大內閣組成了戰時政府,並任命強硬派代表、以色列國防軍靈魂人物摩西·達揚爲國防部長
同時,以色列緊急動員了25萬預備役,超60%的猶太裔適齡男性都收到了徵召,6月4日,以色列正式決定次日行動

此時埃及政府與軍方,依然在就是否主動進攻以色列爭吵不休,殊不知災難即將在一天後到來
狂勝
中東時間6月5日早7點,以色列空軍動員了全部195架戰機中的183架,直撲埃及而去
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在埃及空軍反應過來之前徹底摧毀對手,埃及並沒有料到以色列會不宣而戰
僅僅三個小時後,以色列空軍就摧毀了埃及空軍80%以上的作戰飛機,以及20個機場與16個雷達站,紙面實力不輸以色列的埃及空軍就這樣徹底退出戰場
空軍突襲的同時,五個以色列師共計十萬人開始越過埃以邊境,進攻西奈半島,因埃及在過去一個月多次增兵西奈
此時半島上的埃及軍隊共有7個師12萬人,但是當埃及總司令阿密爾得知以色列空軍開始襲擊埃及之後
他的第一反應並不是如何抵擋以色列的進攻,而是如何保住埃及軍隊,因此他在一天後就開始通知前線埃及軍隊撤出西奈半島

這一消息直接導致前線埃軍潰不成軍,大量來不及撤回蘇伊士運河西岸的埃軍淪爲以色列的俘虜
6月8日,以色列佔領了整個西奈半島,他們解除了蒂朗海峽的封鎖,並開始準備接受聯合國的要求,同埃及實現停火
其實第三次中東戰爭到此時就應該結束了,然而埃及的一個錯誤情報,爲另外兩個阿拉伯國家帶來了災難,也徹底激發了猶太人的貪慾
話說回那位野心大而能力小的埃軍司令阿密爾,在6月5日提前逃回開羅之後,爲隱瞞自己的失職
他瞞報了埃及遭受的損失,向納賽爾表示以色列的空襲僅摧毀了埃及空軍20%的作戰力量(實爲85%)
同時在西奈的增兵已經產生效果,埃軍頂住了以色列的進攻並取得了一些勝利,納賽爾此時最關心的事情是如何召喚自己的阿拉伯盟友
因此在收到阿密爾傳來的“捷報”之後,他沒有核實就將這些消息快速通報給了約旦與敘利亞,並要求他們履行與埃及的共同防禦條約,出兵進攻以色列

在收到了埃及的假消息後,約旦當即決定從約旦河西岸地區出兵,進攻以色列柔軟的腹部
約旦之所以急於參戰,也不全是埃及假情報帶給他們的自信,一方面,以色列在摧毀了埃及空軍之後,爲防患於未然,轉手就摧毀了弱小得多的約旦空軍
另一方面,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地區的約旦,也想通過戰爭繼續攫取土地,然而事實證明,參戰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
以色列在開戰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多線作戰的準備,情報機構摩薩德將約旦參戰並開始展開軍隊的消息快速傳回特拉維夫
6月5日下午,以色列就從西奈半島緊急召回了一個傘兵旅,並開始配合部署在中部的以色列軍隊進攻約旦河西岸
在參戰後,約旦才意識到他們被埃及人騙了,以色列國防軍的實力遠比想象的強大

可後悔也晚了,在以色列國防軍的攻勢下,約旦在兩天內就丟掉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權,到6月7日晚上,整個約旦河西岸地區全部落入以色列之手,而不管是埃及還是約旦,看上去強大的阿拉伯國家聯盟甚至沒打出一次像樣的反擊
對手的孱弱與前線的連續勝利,讓以色列內部的鷹派獲得了極大的話語權,在他們的堅持下
以色列的戰爭目標開始從解除海峽封鎖,變爲名爲“製造緩衝區”實爲擴張領土的侵略行爲,而以色列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阿拉伯三國中最爲剋制的敘利亞
慾壑難填
相比於約旦,在戰前摩擦中就與以色列國防軍多次交手的敘利亞,很清楚這不是能輕易戰勝的對手
因此在以色列挑起戰爭之後,敘利亞在對以色列的空襲上出工不出力,同時爲避免刺激以色列,也沒有向以敘邊境的戈蘭高地上大舉增兵

然而以色列在此前幾年的衝突中,已經認定戈蘭高地上部署的敘利亞炮兵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在鷹派人士的主導下
以色列先是在6月8日同時與埃及和約旦停火,幾個小時後就將南方的主力部隊快速轉移到北部戰線
9日中午,以色列突然在戈蘭高地方向對敘利亞展開全面進攻,自知不敵的敘利亞爲保存實力,僅半日後就將高地上的部隊悉數撤回大馬士革附近,乾脆利落地承認了戰敗
此時距離戰爭爆發僅六天,以色列以一敵三的結果,是他們不僅控制了本應屬於巴勒斯坦國的加沙地帶與約旦河西岸
還拿下了埃及的西奈半島與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實際控制的領土面積,與戰前相比接近五倍
以色列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時,也完全控制過西奈半島,不過因爲美蘇兩國的壓力,以色列在當時選擇了撤離
然而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從對立面變爲以色列的靠山,以色列的戰利品也加上了戈蘭高地等極具戰略價值的土地

因此在停火之後,以色列做出了一個情理之中卻膽大包天的關鍵決定,他們不再從佔領區中撤離,還開始在這些佔領區內建設猶太人殖民點
試圖從事實上將這些地區轉變爲以色列的領土,雖然聯合國在戰爭結束後多次勒令以色列退出這些地區,同時要求阿拉伯國家認可以色列的存在
但是不管阿拉伯還是以色列,都不願意邁開和解的第一步,在阿拉伯國家看來,我們可以輸無數次,但以色列只能輸一次,因此只要戰爭還會爆發,那麼總有把以色列連根剷除的機會
而在以色列看來,阿拉伯國家一擁而上也不過爾爾,此時“天與不取”,早晚“反受其咎”
因此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局,預示着下一場戰爭僅僅是時間問題,更加混亂的事情還有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由於約旦河西岸與加沙地帶爲阿拉伯國家控制,即使領土面積相比於1948方案縮水,巴勒斯坦依然有繞過以色列建國的可能
但隨着上述地區全部落入以色列之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如果想建立自己的國家,必須直面以色列的壓力
因此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巴解組織認定談判已經沒有意義,他們必須用更加暴力的手段對付那些霸佔了家園的猶太人,而這,就是巴以衝突的第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