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慕尼黑到李承晚,美俄談判背後,澤連斯基爲何橫豎都是死?

來源: 更新:

在美俄第一輪談判於2月18日結束之後,特朗普雖然沒有像承諾般那樣“24小時結束俄烏戰爭”,但至少算是踏出了戰爭結束的第一步

但美俄在這邊聊的還行,烏克蘭的澤連斯基就睡不着覺了,因爲擺在他面前的不是戰或者和的選擇題

從歷史經驗上看,一旦將小國的命運交給以英美爲代表的西方世界,不管小國如何抉擇,其實都躲不過被獻祭的命運

慕尼黑會議

小國的領導人有一個共性,凡是有政治智慧的領導者,都明白在面對大國時,死扛到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妥協,才能在夾縫中生存下來

雖然說道理是這麼個道理,然而選擇妥協,其實就是把命運全盤交給大國,在西方世界的信譽還沒有徹底破產的二戰前

1.0版本的澤連斯基在面對同樣的情況時,選擇的是向大國的要求低頭,事件是發生於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1.0版本的澤連斯基,是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愛德華·貝內什

就如同如今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在歷史上都屬於俄羅斯帝國一樣,二戰前的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

在歷史上都能追溯到神聖羅馬帝國這一個祖宗,這個歷史淵源導致獨立後的捷克斯洛伐克境內

生活着大量使用德語的德意志人,當希特勒帶領的德國走上擴張的道路之後,這些德意志人,以及他們所聚集的蘇臺德地區,自然而然地成爲了希特勒眼中的目標

慕尼黑會議開始之前,希特勒在內部整軍備戰,做出一副隨時要爲德意志人,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姿態

對外則在當地德意志人內部扶持親納粹的政治團體,試圖通過政治手段合併一部分捷克斯洛伐克的土地

捷克斯洛伐克察覺到希特勒的野心時,總統貝內什的第一反應就是求和,1938年夏天,捷克斯洛伐克地區的德意志人代表

從柏林帶回了希特勒要求捷克斯洛伐克交出德裔聚居區的要求,貝內什在第一時間就想出了用一部分土地換取和平的方案

但因面積同希特勒的野心相去甚遠,柏林直接拒絕了這個請求,無奈的貝內什此時想到早在二十年代,就同英法達成過針對德國的軍事條約

他將希特勒的回答轉述給英法,並全權委託後者幫助捷克斯洛伐克度過危機

然而他沒有料到,英法出於避免任何戰爭的目的,於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國舉行的祕密會議中

在沒有徵求貝內什意見的情況下,就把捷克斯洛伐克賣了個底朝天,他們先是對希特勒做出極大讓步,在會議次日就達成了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的慕尼黑協定

然後直接威脅捷克斯洛伐克,表示他們如果不接受慕尼黑協定,那麼就只能自己對抗德國

察覺到大事不妙的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會議前一星期慌張地組建了軍人內閣並試圖動員軍隊,可是這些行動不僅爲時已晚

英法爲了威脅捷克斯洛伐克,甚至縱容盟友波蘭從東部出兵佔據兩國的爭議地區

已經沒有翻盤希望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在慕尼黑會議後失去大片領土,次年3月,被德國徹底肢解吞併

1.0版本的澤連斯基的最終結局,是在失去國家後流亡英國,西方人看在他綏靖的面子上,獎勵了他一個193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慕尼黑會議證明西方國家爲了自己的利益,在出賣“盟友”一事上沒有底線,因此慕尼黑會議以後

小國在面對類似的選擇題時,根本不敢選擇徹底躺平的選項,那麼戰鬥到底是否是一條生路?澤連斯基2.0,告訴我們負隅頑抗也同樣是死路一條

李承晚

澤連斯基的2.0版本,是朝鮮戰爭後期的李承晚,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朝鮮戰爭是一次中美對決

但只從人數上講,南朝鮮軍隊在美國陣營中的人數比例最大,雖然他們在戰爭早期不堪一擊

但隨着美國在戰爭期間大量培訓南朝鮮軍隊,並用美式裝備將其武裝,戰爭中後期,李承晚開始產生自己纔是對抗志願軍主力的錯覺

這個錯局同樣也產生在今天的澤連斯基身上,我們來看看李承晚當時是怎麼做的,時間來到1953年

隨着“聯合國軍”軍事行動的規模越來越小,美國終於明白除非付出不可能承受的巨大損失,他們無法在戰線上取得任何突破,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爲了儘快將重心轉移到經濟上,也同樣有停戰的想法

1953年3月,中美同時向對方傳達,願意在現有戰線上停戰的想法,然而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自認爲“反共主力”的李承晚急了

在他看來,韓國爲美國流了太多的血,如果就這麼講和,他不光做不了統一的朝鮮半島的領袖,還要承擔導致朝鮮半島分裂的罵名

因此在得知停戰談判繼續推進的消息時,李承晚想到貝內什流亡在前的例子,毫不猶豫地選擇戰鬥到底

1953年4月,他以威脅的口氣致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表示如果以當前戰線停戰,那麼“韓軍將退出聯合國軍,並考慮單獨作戰”

美國總統當然不會理會韓國總統的威脅,李承晚也知道這一點,於是在放話之後,

他命令韓國軍隊開始備戰,同時開始尋找破壞停戰協定的機會

中美於1953年6月8日基本達成朝鮮停戰協定,就在這時,一直在停戰談判中冷眼旁觀的韓國突然發難,他們拒絕履行停戰協議中有關戰俘釋放的要求

李承晚還單方面宣稱即使沒有美軍幫助,韓國也將繼續戰鬥下去,不過負隅頑抗的結果,是韓國被中國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爲了讓韓國接受停戰協定,中美之間形成了由中國教訓韓國的默契,1953年7月中旬

志願軍策劃並進行了旨在打擊韓軍的金城戰役,不到兩週的時間內,志願軍通過正面進攻打垮了韓國的四個主力師,並將戰線向前拓展了10公里,事實上消除了韓國單方面重啓戰爭的能力

最終中美朝三方在韓國缺席的情況下,於1953年7月27日達成了朝鮮停戰協定

作爲澤連斯基2.0,李承晚在停戰談判期間的負隅頑抗惡化了他與美國的關係,也在客觀上導致了韓軍出現巨大傷亡

朝鮮戰爭停戰後,出於不承認就是沒戰敗的心理,李承晚從未試圖與北方緩和關係,韓國的經濟建設也始終無法展開

等到他辭職時,不管是美國還是韓軍都不想保住這個曾試圖負隅頑抗的總統,李承晚的結局

是被韓國列爲不受歡迎的人,無論是張勉還是朴正熙,都拒絕他回國,最終在衆叛親離的環境下客死美國夏威夷

3.0

貝內什與李承晚的故事,證明了一旦與英美坐上了一條船,不管是戰是和,結果都完全由大國說了算

對於澤連斯基們而言這未必是災難,貝內什在流亡了幾年之後還曾短暫迴歸過捷克斯洛伐克政壇

李承晚在朝鮮戰爭之後也依然是韓國總統,但對於他們的國家來說就倒了大黴,慕尼黑協定直接導致了捷克斯洛伐克一槍不放就亡國,朝鮮戰爭則讓韓國在李承晚下臺前,經濟水平都是東亞墊底

如今的澤連斯基是故事的3.0版本,事實上烏克蘭作爲一個小國家,最好的選擇是在幾大陣營中間搖擺,不去做明確的站隊

以避免某一方決定通過戰爭解決問題,但當初澤連斯基之所以能成爲烏克蘭總統,靠的就是在競選期間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要求俄羅斯歸還克里米亞的主張

烏克蘭人選擇這樣一位總統雖然是他們的權力,但在俄羅斯看來,一個明顯偏向西方的總統是對俄羅斯地緣的挑戰

澤連斯基上臺之後,不可能在克里米亞還在俄羅斯手裏的時候,爲俄烏關係降溫,這最終導致俄烏局勢突破俄羅斯心理底線

俄國要通過入侵烏克蘭改善地緣局勢,事實上,不管後續戰爭進程如何,在俄烏開戰的一瞬間,作爲小國的烏克蘭已經輸了,結果的區別只有烏克蘭單輸還是俄烏雙輸

在拜登時代,民主黨認爲俄羅斯輸更加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他們通過將武器源源不斷地輸入烏克蘭,用讓俄羅斯流血的方式試圖達成俄烏雙輸的結局

但在特朗普看來,不管誰輸誰贏,讓美國不流血、甚至喫上別人的肉纔是有價值的,因此美國放棄了追求俄羅斯輸的路線

至於烏克蘭的命運,不過是從爲美國流血變成被美國殺了喫肉罷了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