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感冒的六大名方,收藏備用

來源: 更新:

深秋時節,溫差較大,容易感冒。又因天氣乾燥,秋季感冒時易出現頭痛、口鼻發乾、咽喉燥痛、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甚至痰中帶血等症狀。中醫有很多治感冒的經典名方,可以醫生指導下對症使用。

中醫治感冒,六大名方

01

治風寒感冒——荊防敗毒散

風寒感冒

怕冷,頭身痛,鼻塞聲重,打噴嚏,流清涕,咽癢,咳嗽,痰白稀薄。

荊防敗毒散出自明代張時徹的《攝生衆妙方》卷八,由人蔘敗毒散去掉人蔘、生薑、薄荷3味藥,再加荊芥、防風2味藥變化而來,具有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功效。

因爲它藥性平和,所以適應症廣泛,老人小孩皆宜,是這個方子很大的優點。

02

治風熱感冒——銀翹散

風熱感冒

發熱,咽乾口渴,咽痛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舌尖紅。

對於風熱感冒的治療而言,選藥關鍵詞是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經典的方劑是銀翹散,出自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由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淡豆豉、桔梗、牛蒡子、甘草、淡竹葉、蘆根組成,尤其適用於咽喉腫痛症狀明顯的患者。

03

治暑溼感冒——香薷飲

暑熱感冒

發熱,汗出不暢,肢體困重或痠痛,頭重如裹,胸悶脘痞,納呆,鼻塞,流濁涕。

香薷飲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薷、厚朴、炒白扁豆三味藥組成。

香薷有“夏月麻黃”之稱,發汗作用弱於麻黃,在夏季更爲常用,可避免發汗過多。厚朴芳香行氣化溼,能夠應對伴隨暑邪而來的溼邪。炒制後的白扁豆健脾祛溼作用增強。

04

治氣虛感冒——玉屏風散

氣虛感冒

惡寒發熱,鼻塞或流涕,乏力,自汗,咳嗽無力,痰白,平素神疲體弱,或易感冒。

氣虛人羣常見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容易反覆感冒,或者反覆發作過敏性鼻炎,一般是由於氣虛不能固護體表,可以通過生黃芪、生白朮、防風3味藥來增加抗病能力,這也是玉屏分散的組成成分。

生黃芪、生白朮、防風按2:2:1的用量比例,沸水沖泡10~15分鐘即可代茶飲用。

05

治陽虛感冒——麻黃附子細辛湯

陽虛感冒

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痛,無汗,乏力睏倦,語聲低微,四肢不溫。

麻黃、附子、細辛三味藥組成了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具有助陽解表的功效。

素體陽虛的人羣不耐寒,常常怕冷,精神倦怠,喜歡躺着休息,容易反覆感冒,但體內陽氣不振,無法自行迫汗外出,此時就需要麻黃附子細辛湯振奮陽氣,迫使寒邪外出,麻黃在外助力發汗解表,附子在內溫通經絡,細辛外解太陽表證,內散體內陰寒,三藥合用,既散體表之寒又固體內之陽。

06

治陰虛咳嗽——葳蕤湯

陰虛咳嗽

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汗出不暢,或盜汗,咽乾口燥,乾咳少痰。

如果陰虛感冒,尤其是陰虛咳嗽時,可以用加減葳蕤湯,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由葳蕤(玉竹)、白薇、蔥白、薄荷、淡豆豉、桔梗、炙甘草、大棗組成,具有滋陰解表的功效。

葳蕤滋陰、清熱,是加減葳蕤湯的君藥,清熱的同時不傷陰,適合陰虛有熱者。■

【 來源:健康時報微信、人民日報微信等 】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