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減重,需根據不同體質,選擇對應食療方案
很多想減肥的人都有這樣的煩惱:明明節食了,體重卻紋絲不動;喝口涼水都覺得長肉;好不容易瘦下來,一喫就反彈……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數據,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達34.3%,肥胖率爲16.4%。也就是說,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超過3個人體重超標。
其實,中醫對肥胖有着獨特的認識:肥胖的核心問題不是單純的"喫多了",而是身體的臟腑功能失去了平衡。只有找到根源、避開誤區、對症調理,才能健康減重、告別反彈。
一、如何定義肥胖,一起來看看
1、算算您的BMI(體質指數)
計算公式:體重(kg)÷ 身高²(m²)
超重:24 ≤ BMI
肥胖:BMI ≥ 28;
舉個例子:如果您身高1.7米,體重75公斤,那麼BMI = 75 ÷ (1.7×1.7) ≈ 25.95,屬於超重。
不過,BMI只是一個大概的參考指標,它分不清您身上的重量是肌肉還是脂肪。所以,還要看下面這個指標。
2、量量您的腰圍
腰圍更能反映腹部脂肪堆積的情況:
男性腰圍 ≥ 90釐米(約2尺7)
女性腰圍 ≥ 85釐米(約2尺5)
達到或超過這個標準,就屬於"中心性肥胖",也就是俗稱的"蘋果型身材",這種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更大。
二、肥胖不僅僅是"不好看",更存在健康風險
很多人覺得胖一點沒關係,只是不太好看而已。其實,肥胖還會給我們帶來健康風險。
代謝疾病找上門
肥胖人羣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達23%,脂肪肝患病率超過75%,血脂異常的風險也明顯增加。
心腦血管亮紅燈
肥胖者患冠心病、腦卒中的概率是正常體重人羣的2-3倍,腹型肥胖者的風險更高。
其他併發症接踵而至
57%的肥胖者合併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夜間頻繁缺氧會增加猝死風險;女性肥胖者多囊卵巢綜合徵患病率達19%,影響生育;男性可能出現生殖功能異常;長期肥胖還會增加結直腸癌、乳腺癌等腫瘤的發病風險。
三、中醫認爲,肥胖與這些因素有關
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對肥胖有了詳細的描述,將肥胖者分爲"脂人"(脂肪多)、"膏人"(皮下脂肪厚)、"肉人"(肌肉結實)三類。
中醫認爲,肥胖主要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
01飲食不節制
現代人飲食中高糖、高脂、油膩食物太多,超出了脾胃的消化能力。
脾胃負責把食物轉化成身體需要的營養,當它們"超負荷運轉"時,多餘的水溼就代謝不掉,慢慢聚集成"痰溼",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
古書《素問·奇病論》說:"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意思就是富貴人家喫得太好太精細,反而容易得肥胖病。
02臟腑功能失調
中醫認爲,脾胃虛弱是肥胖的核心問題。
脾主運化,負責把食物轉化成營養、運輸到全身。脾虛了,運化功能就弱了,水溼停滯下來,慢慢變成痰溼。
元代名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說:"肥人多痰溼,乃氣虛也,虛則氣不能運化,故痰生之。"意思是:胖人大多痰溼重,根源是氣虛,氣虛就推動不了水溼代謝,痰溼就產生了。
03生活習慣不良
久坐少動:氣血運行變慢,脾胃氣機呆滯,脂肪更容易堆積。
長期熬夜:消耗氣血、損傷陰液,導致陰陽失衡、代謝紊亂,身體的"工作節奏"被打亂,脂肪更難消耗。
情緒不暢:中醫講"百病由氣生",情緒不好時,很多人會"化悲憤爲食慾",暴飲暴食加重脾胃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四、肥胖常見的4種中醫證型
根據《肥胖症中醫診療方案專家共識》,肥胖常見4種中醫證型。對照看看,您屬於哪一種?
類型一:脾虛溼阻型——"喝水都長肉"
典型表現:
身體浮腫(尤其是下肢),頭昏沉、身體困重,不愛動、懶得說話,肚子脹、食慾差,口淡無味,小便少,舌苔白厚膩。
成因:
脾虛導致水溼代謝不出去,堆積在體內。
類型二:胃腸實熱型——"喫完就餓"
典型表現:
容易餓、食慾好,口臭、口乾、口渴、愛喝水,便祕,舌苔黃厚膩。
成因:
胃火太旺,消化快、喫得多,但脾運化不及時,轉化成脂肪堆積。
類型三:肝鬱氣滯型——"壓力大就想喫"
典型表現:
兩側胸脅脹滿,上腹脹氣,女性可能月經不調或閉經,失眠多夢,容易焦慮、情緒波動大。
成因:
情緒壓力大,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還容易情緒性進食。
類型四:脾腎陽虛型——"怎麼都瘦不下來"
典型表現:
臉色蒼白、身體浮腫,特別怕冷,疲乏無力、腰痠腿軟,肚子脹、食慾差,大便稀溏,舌淡胖。
成因:
脾腎陽氣不足,身體代謝功能低下,脂肪難以消耗。
五、中醫減重"三板斧":喫對、動對、睡好
第一板斧:運動有講究
不同體質的人,運動方式要有所區別:
脾虛、陽虛體質(脾虛溼阻型、脾腎陽虛型):適合溫和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快走,每次30分鐘,每週3-5次,避免劇烈運動消耗氣血。
胃火、氣鬱體質(胃腸實熱型、肝鬱氣滯型):可適當加強運動強度,如游泳、慢跑、瑜伽、快走,以微微出汗爲宜,幫助清熱、疏解情緒。
第二板斧:睡眠與情緒管理
睡好"子午覺":子時(晚11點-凌晨1點)膽經當令,要熟睡以養膽氣。午時(中午11點-下午1點)心經當令,午休20-30分鐘養心氣。避免熬夜,固定作息時間,睡前不看手機、不喫夜宵。
疏導情緒:肝氣鬱滯的人可以通過冥想、聽音樂、按摩太沖穴(腳背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敲打大腿外側膽經來釋放壓力,避免"化悲憤爲食慾"。
第三板斧:喫對食物
根據不同體質,選擇對應的食療方案:
(1)脾虛溼阻型
推薦食材:
主食: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玉米、燕麥;
蔬菜:冬瓜、南瓜、山藥、白蘿蔔;
肉類:鯽魚(煲湯);
其他:茯苓、陳皮、生薑。
飲食禁忌:
避免生冷(冰淇淋、冷飲)、油膩(肥肉、油炸食品)、甜膩(奶油蛋糕、甜點)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
(2)胃腸實熱型
推薦食材:
主食:綠豆、蕎麥、大麥;
蔬菜:苦瓜、黃瓜、芹菜、蓮藕、馬齒莧、白菜;
水果:西瓜、梨、香蕉(適量);
其他:綠茶、決明子茶、荷葉茶。
飲食禁忌:
避免辛辣(辣椒、花椒)、燥熱(羊肉、狗肉、韭菜)、溫補(榴蓮)及油炸燒烤食品。
(3)肝鬱氣滯型
推薦食材:
蔬菜:白蘿蔔、洋蔥、芹菜;
水果:柑橘、金桔、山楂;
其他:玫瑰花茶、茉莉花茶、佛手、陳皮、麥芽。
飲食禁忌:
避免容易脹氣的食物(豆類、紅薯),減少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品,以免加重焦慮和失眠。
(4)脾腎陽虛型
推薦食材:
肉類:羊肉、牛肉、雞肉、蝦;
蔬菜:韭菜、山藥、生薑、大蒜;
其他:核桃、栗子、杜仲、芡實、蓮子、肉桂。
飲食禁忌:
嚴格避免一切生冷寒涼食物,如冷飲、冰淇淋、西瓜、苦瓜、螃蟹等。
六、減肥路上的2個“誤區”
誤區一:過度節食——越餓越胖的怪圈
很多人以爲不喫就能瘦,但過度節食會讓身體啓動"節能模式",基礎代謝率下降,一旦恢復飲食,體重立刻反彈,甚至比之前還重。
從中醫角度看,節食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失健運,反而加重痰溼堆積,形成"越餓越虛、越虛越胖"的惡性循環。
正確做法:
飲食有節,每餐七八分飽,保證優質蛋白(雞蛋、瘦肉、魚蝦)和膳食纖維(蔬菜、雜糧)的攝入,讓身體有充足的營養去代謝脂肪。
誤區二:過度運動——透支身體得不償失
有人認爲運動量越大越好,結果導致關節損傷、內分泌失調,體重反而反彈。中醫認爲,過度運動會導致陽氣外泄、氣血紊亂,對陽虛、氣虛體質的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正確做法: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游泳)與無氧運動(力量訓練)相結合,循序漸進,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季節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讓運動幫助氣血運行,而不是消耗氣血。
結語
減重的終極目標,不是追求體重秤上的數字,而是實現長期的健康狀態。中醫減重的精髓,不是簡單地"瘦下來",而是通過調理臟腑功能、改善體質,讓身體恢復自主代謝能力。
找準自己的體質類型,結合飲食調理、適度運動、情緒管理,堅持下去,您就能逐步養成"易瘦體質",健康享"瘦"一生。■
【 來源:深圳市龍華區婦幼保健院,作者:中醫科 陳瑛副主任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