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用好這幾味“香料”,暖身、養胃兩不誤

來源: 更新:

古人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夫子亦主張“不得其醬不食”,此“醬”便包含了不少香辛料。

在中醫看來,這些香料大多辛溫、氣味芳香,能推動氣機運行、通達五臟。其性溫,可御秋冬之寒涼;其味辛,能散肌表之邪氣;其氣香,還能醒脾開胃,化濁闢穢。

今天,佛山市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葉甜婧中醫師給大家介紹幾款“藥食同源”的中藥香料。

一、溫中散寒的香料

( 八角、茴香 )

八角茴香其形八瓣,宛若星宿,古人覺得它象徵吉祥。古籍記載“主一切冷氣及諸疝疔痛”。

其性辛甘溫,歸肝、腎、脾、胃經,香氣醇厚,是燉煮餚饌的靈魂。

功效: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特別適合化解寒邪導致之脘腹冷痛、脹悶。

常用做法:

燉紅燒肉或做滷味時,放2-3顆八角,不僅能增香去腥,更有“暖丹田,補命門”之功,幫助身體暖起來,推動脾胃運化滋膩。

( 肉桂 )

古代又稱其爲菌桂、筒桂、玉桂。《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爲上藥,稱其“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爲上藥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

其性大熱,辛甘而歸腎、脾、心、肝經,如身體之“暖日”。

功效:

功擅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更能引火歸元,導虛浮之火下歸於腎,是冬令時節溫補的好幫手。

常用做法:

燉煮羊肉、鹿肉等膏粱厚味時,加一點肉桂,既能增加馥郁之氣,也能壓制肉類的燥性,寓補於食。

( 丁香 )

《日華子本草》言其“治口氣、反胃”。

其性辛溫,歸脾、胃、腎經。香氣峻烈,有溫中降逆之強力,尤爲止嘔良藥。

功效:

對於胃寒引起的嘔吐、呃逆,效果尤佳。

常用做法:

因其香氣霸道,用量貴在精微。燉肉時放入1-2粒,使菜餚的層次感提升,還有暖胃之效。

( 小茴香 )

《新修本草》記載其“主諸痿,霍亂及蛇傷”。

其性辛溫,歸肝、腎、脾、胃經,顆粒雖小,卻善入肝經。

功效:

有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之效,尤其常用於緩解寒疝腹痛。

常用做法:

除燉肉外,也適合做燒餅、羊肉羹等,香氣能去腥增鮮,也有暖肝溫中的作用。

( 高良薑 )

最早記載於《名醫別錄》,性熱味辛。

功效:

暖胃散寒的效果比普通生薑更強,專治胃部冷痛。

常用做法:

古人遇到胃受寒的時候會用到它。作爲餐桌上的香料也別有風味。

二、醒脾、闢滌濁氣的香料

( 砂仁 )

《本草綱目》贊其“補肺醒脾,養胃益腎,通元氣,和中消食”。

功效:

其芳香行氣,化溼開胃,兼能理氣安胎。

常用做法:

煲湯時臨出鍋撒一點,滿室生香,脾胃舒暢。

( 陳皮 )

“陳久者爲良”,所以叫陳皮。

功效:

理氣散寒,寬中行滯,是健運脾胃的常用藥。

常用做法:

秋冬進補燉湯時加一點陳皮,能幫助行氣,防止滋補太多導致膩滯。

三、古方今用,食養有方

桂酒椒漿

【做法】

取肉桂1小段,花椒10粒,加適量紅糖,加酒適量一起煮水飲用。

【功效】

適合手腳冰冷、脘腹冷痛的人羣飲用,能溫經通脈,散寒止痛。

茴香腰花

【做法】

把小茴香研磨成粉末,拌入洗淨的豬腰片中,下鍋快炒。

【功效】

小茴香是調理“疝氣”的要藥,豬腰子以形補形。這道菜適合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的人羣,能溫腎散寒,理氣止痛。

四、溫馨提醒

葉甜婧中醫師提醒大家:

● 香料雖佳,但是“氣厚爲陽”,性多溫燥,如果你是陰虛火旺的體質,比如經常口乾舌燥,五心煩熱,要謹慎食用。

● 有實熱表現者(如面紅目赤,口舌生瘡,便祕、尿黃),不宜食用。

● 此外,如果有慢性疾病或特殊健康狀況,食用之前先諮詢專業醫師。■

【 來源:佛山市中醫院,作者:健康管理中心 葉甜婧中醫師 】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