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社會工作北京實踐|醫社協同 共治共享 北京醫務社會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25年是北京醫務社工發展五週年。10月28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組織召開醫務社會工作北京實踐5週年發展媒體溝通會。
會議指出,2020年以來,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堅持“高位謀劃、統籌推進、系統佈局、規範發展”思路,緊密圍繞首都衛生健康重點任務,創新推動醫務社會工作,大力發展醫務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隊伍,主動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共治格局,助力破解衛生健康發展難題,探索出彰顯中國特色、體現首善標準的醫務社會工作“北京模式”。
王建輝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社會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發展醫務社會工作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客觀要求,也是提升衛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效方式。2020年以來,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堅持“高位謀劃、統籌推進、系統佈局、規範發展”思路,緊密圍繞首都衛生健康重點任務,創新推動醫務社會工作,大力發展醫務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隊伍,主動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共治格局,助力破解衛生健康發展難題,探索出彰顯中國特色、體現首善標準的醫務社會工作“北京模式”。截至目前,全市開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93家,醫務社會工作者787人,統籌志願者9803人。
一是統籌謀劃,構建系統化發展體系。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政府統籌、多元探索的發展路徑,構建了政社協同、上下聯動、系統推進的醫務社會工作發展體系。一方面,加強自上而下的整體規劃,2020年,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會同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實施意見》,對醫務社會工作發展目標、服務內容、崗位設置、保障機制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各相關部門持續完善人才隊伍培養、職稱晉升、財政保障機制等,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推動由點及面的實踐覆蓋,形成“以基層爲重點、三級醫院引領、二級醫院支撐,各級醫療機構協同推進”的發展體系。通過試點先行、項目驅動、典型示範等方式,持續推動醫務社工融入臨牀路徑與醫院管理流程,在兒科、老年、腫瘤等專科形成一批可推廣的服務模式;對醫務社工基礎相對薄弱的基層衛生機構給予政策傾斜與培育支持,確定15個基層培育基地、229家基層培育單位,探索建立醫務社工與社區社工對接機制,將衛生健康服務從醫療機構延伸至社會治理末梢,助力打通“最後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16區衛生健康委和經濟開發區已全面統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醫務社會工作。
二是融合創新,探索本土化發展模式。立足國情市情,堅持實事求是、問題導向,不斷探索醫務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模式。我們注重融合發展,緊密圍繞衛生健康重點任務與羣衆健康需求,將醫務社會工作有機嵌入衛生健康服務關鍵環節。醫務社工聯動志願者深入臨牀科室和門急診一線,爲患者提供心理疏導、社會支持、醫患溝通、醫療救助等人文服務,介入接訴即辦主動治理、導診陪診公益服務,有效提升了患者就醫體驗;深度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慢病管理、醫養結合等重點工作,協助破解健康服務難題;創新推動醫藝融合,將藝術療愈引入病房和門診,讓醫療服務更具人文溫度。我們注重培育發展,堅持多元培育項目與駐點項目“雙輪驅動、動態優化”,連續五年實施多元培育項目,推進基礎薄弱單位孵化培育和成熟單位模式創新,已累計完成4批190個項目,覆蓋兒科血液病、腦卒中、眼科等多個領域;連續四年開展駐點項目,依託協會、基金會、社工機構、醫療機構四方協作,派出專業社工入駐醫療衛生機構,已開展4批75家派駐工作,增強了醫療機構的內生動力。我們注重專業發展,倡導醫療機構將醫務社工融入多學科診療團隊(MDT),促進康復醫學、腫瘤、安寧療護等領域專科化發展。同步推進服務標準化建設,依託行業協會研究制定北京地區醫務社工服務規範與指南,逐步構建標準化服務體系,持續提升服務品質。
三是提質增效,打造複合型人才隊伍。着力打造以行業督導爲引領、專業社工爲核心、志願者爲基礎的複合型人才隊伍,確保人才支撐與可持續發展。我們強化督導引領,從醫療衛生機構選拔培育26名實務督導,深入各項目單位開展“陪伴式督導”,提升專業水平,帶動基礎薄弱機構發展。我們分層培養專業人才,對新入職及轉崗社工開展通識培訓,夯實業務基礎;對有一定實務經驗的社工組織特訓營、沙龍匯等培訓,提升實操能力;對資深社工通過參與陪伴式督導、科研項目等方式,培養領軍人才。我們推動志願服務聯動,充分發揮醫務社工專業優勢和志願者人力優勢,形成“醫務社工+志願者”聯動服務模式,僅過去一年開展志願服務1700餘項,惠及受衆超400萬人次。
四是社會參與,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我們着力構建社會參與平臺,建立多元合作、資源共享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力量。與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等公益組織深化合作,推進項目共建與資源整合;支持行業協會在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專業作用;聯合高校成立臨牀實踐教學聯盟,完善醫校協同育人機制;持續提升行業影響力與公衆認知度,通過媒體採訪、人物短視頻展播、服務案例及模式大賽、“善若水·潤人間”首都醫務社工展演等形式,持續傳遞醫務社工的職業內涵與社會價值,讓社會共治的理念化作羣衆可感的健康保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守初心、融合創新,探索中國化醫務社會工作的“北京實踐”,讓醫務社會工作成爲“文明北京”建設的“金名片”,爲改善醫療服務,推進健康北京建設,實現衛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貢獻專業力量。
楊敦幹
北京協和醫院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北京協和醫院自建院之初就設立了社會服務部,醫院始終秉承“待病人如親人,待同事如家人”的理念,將人文關懷融入醫療服務全過程。近年來,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的高位謀劃和統籌推進下,醫院醫務社會工作不斷深化,圍繞患者需求,持續拓展服務內涵,努力提升醫學溫度。
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發展基礎
醫院高度重視醫務社工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目前,共有專職醫務社工7人,其中4人爲兩年前公開招聘,他們都具備碩士研究生學歷和中級社工資格,在院內享受同工同酬待遇。同時,通過配置駐點社工、與高校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等方式,進一步充實服務力量,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專業能力強的醫務社工隊伍。
在實際工作中,醫務社工展現了高度的專業素養與人文關懷。例如,醫院曾爲因爆發性心肌炎入院的一位18歲高三學生提供服務。醫務社工積極對接慈善資源緩解經濟壓力,並持續陪伴家屬度過極爲煎熬的10天搶救過程。孩子的母親含淚表示:“是協和給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
二、構建專業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醫務社工以患者爲中心,聚焦“老、弱、罕、殘、障、孕”等重點人羣,採取“駐科+轉介”模式,將服務延伸至臨牀一線。目前,醫務社工已常態化服務於18個科室的25個病房,每年開展個案服務千餘例。
醫務社工深入參與多學科會診(MDT)和聯合查房,將心理社會評估融入診療全過程,與醫護人員協同爲患者提供身、心、社一體化的“全人全程”服務。在兒科、產科、老年醫學科、風溼免疫科、罕見病中心、急診、ICU等不同場域,醫務社工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實際需求,開展情緒支持、藝術療愈、小組活動、危機干預、家庭會議和經濟救助等多樣化服務,更好地提升了患者就醫體驗,促進了醫患和諧。例如,一位84歲的老人,他因租房糾紛心結七年,甚至在住院期間表達了輕生念頭。社工通過家訪,幫助家屬掌握認知退化老人的照護技巧,並精心策劃“歸還房租”的善意劇本,最終解開了困擾老人多年的心結。老人緊握社工的手說:“我的心病終於解決了。”
三、整合社會有效資源,拓展服務格局
醫院積極鏈接社會資源,與200餘家社會組織建立合作關係,包括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新光公益、愛佑基金會、同心圓基金會等多家公益機構,圍繞患者全生命週期需求,提供經濟救助、物資支持、愛心住宿、療愈活動等服務。
例如,設立“愛心小家”項目一年來,累計爲146個家庭301人次提供882晚免費住宿,切實減輕了異地患者的經濟負擔。其中,一位34歲的高危孕婦,因妊娠合併腸梗阻獨自在京治療,醫務社工不僅每天陪她談心緩解焦慮,還及時鏈接“愛心小家”解決住宿難題,最終她順利分娩。這些溫暖背後,是無數社會愛心力量的默默支持。
四、探索多元服務模式,打造協和特色
在實踐中,醫院逐步形成了具有協和特色的醫務社工服務模式:
(一)“醫社聯動”多科協作模式
醫務社工深度融入醫療團隊,參與診療決策,將社會心理評估納入病歷記錄,實現人文關懷與醫療服務的有機融合。
(二)“醫藝融合”人文療愈模式
整合繪畫、音樂、手工等藝術資源,開展系列療愈活動,累計服務患者及醫護人員百餘場次,營造了溫暖、支持性的醫療環境。例如,一位神經性狼瘡患兒在病房中情緒崩潰,抗拒治療。醫務社工不僅爲她鏈接救助資源,還與護士合作,用草莓味護髮噴霧爲她梳起公主辮,帶她做芳療手工。通過藝術療愈的介入,她逐漸從抗拒治療轉變爲主動參與,生命之花重新綻放。
(三)“志願服務”多元參與模式
醫院有十支志願服務團隊,志願者來自社會愛心人士,協和退休職工,協二代,康復的患者,家屬,在校學生等,其中社工部管理的“浦愛德”志願服務隊,現有活躍志願者87名,累計服務超過2.5萬小時。已連續四年榮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大賽金獎,形成了社會愛心與醫院人文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醫學不僅關乎生命的長度,更關乎生命的寬度與溫度。醫務社工正是這“溫度”的重要傳遞者。文中的故事,只是我們日常工作中的縮影,卻真實地展現了醫務社工如何在生死關頭、在心理困境中,用專業與創意點亮生命的曙光。未來,協和醫院將繼續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與各兄弟單位、社會各界攜手,持續創新服務模式,完善服務體系,爲助力首都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協和力量。
馬琳
東城區交道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
匯聚社工與志願力量
築牢社區健康暖心橋
交道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於2023年1月,是一個地處衚衕深處、開診初期面臨諸多挑戰的“社區新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醫務社工駐點爲中心打開了新局面。在韓紅基金會的支持下,自2023年9月起,醫務社工深度參與到家醫簽約、健康宣教等工作中。如果說大醫院是解決健康危機的“主力軍”,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守護居民健康的“前沿哨所”。基層醫務社工服務最大的特色,就是“紮根社區、發動居民、服務居民”。
一、建立“四方聯動”新模式,助力老年人從“老有所醫”到“老有善養”
爲順應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中心以醫養結合爲基石,以醫務社工爲紐帶,探索構建“醫護+社工+志願者+家庭”四方聯動的社區健康服務新路徑,推動服務模式從“單向服務”向“雙向奔赴”轉變,角色定位從“服務提供者”到“社區賦能者”轉換,實現從“老有所醫”到“老有善養”的躍升,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連續、溫暖、有尊嚴的健康服務。
在機制建設方面,圍繞醫務社工專業引領,逐步構建起“四化一平臺”醫務志願者標準化管理體系:通過崗位標準化,明確界定志願者服務邊界與職責;通過管理流程化,建立從招募、培訓到激勵的閉環管理,開展人性化排班,提升隊伍穩定性;通過賦能精準化,培育兼具志願者與家庭保健員能力的“雙職者”;通過資源協同化,打造“家醫團隊+醫務社工+志願者”的服務鐵三角,其中,家醫團隊負責專業診療,醫務社工專注資源鏈接與心理支持,志願者提供持續的暖心關懷與同伴支持,統一依託“志願北京”平臺實現全流程管理,形成“專業社工引領、志願力量協同”的基層服務新模式,讓老街坊們的晚年生活既有“醫”靠,更有“心”溫度。
二、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多維度彰顯志願者實踐價值
志願者隊伍作爲“四方聯動”模式中的關鍵一環,在鏈接專業服務與社區需求之間發揮了獨特的橋樑紐帶作用,其價值在實踐中日益凸顯。
在實踐中,這支由街坊鄰里組成的本土化志願者隊伍已成爲新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們作爲服務效能的“增效器”,在老年人體檢等高峯時段主動承擔秩序維護與情緒安撫工作,有效緩解了候診區、B超室等點位的擁堵壓力,顯著提升醫護服務效率;他們扮演醫患關係的“潤滑劑”,用親切的鄉音鄉情耐心引導、化解焦慮,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注入鄰里溫情與信任;他們擔當健康社區的“播種機”,積極協助開展慢病自我管理小組、普及急救知識,推動居民實現從“被動接受服務”到“主動參與健康治理”的轉變。
三、醫務社工與志願者高效協同,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
醫務社工發揮資源整合與情感支持的專業優勢,志願者則憑藉其地緣親近性與靈活補充優勢,二者形成功能互補、效能疊加的有機整體。通過醫務社工與志願者的高效聯動,中心有限的專職服務力量產生了顯著的“乘數效應”,推動整體工作煥發新的活力:在服務能力上,門診量較模式開展前同期增長52%,家庭醫生簽約率與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分別提升17%和10%;在居民認可方面,表揚信與錦旗數量持續增加,12345熱線投訴明顯下降;在發展質效上,中心拓展兒科、口腔科等專業服務,被授予“北京基層醫務社工示範基地”稱號。實踐表明,醫務社工已從初期的活動組織者,逐步成長爲社區資源的挖掘者、服務項目的設計者與健康價值的傳播者。這充分證明,基層社區是堅實的健康網底,醫務社工是一種溫暖的醫療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把服務延伸至居家安寧療護等更多領域,持續探索更具溫度、更可持續的基層健康服務路徑。織密築牢首都基層健康服務網絡,爲更多家庭帶去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安全感。
孫久視
密雲區高嶺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
作爲紮根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中心始終以守護轄區居民健康爲核心使命。近兩年來,中心在醫療服務模式創新上邁出了關鍵一步——探索醫務社工服務介入醫療服務,這一探索也讓我們真切看到了“醫護社”融合帶來的全新可能。
一、多維度推進,提升家醫簽約率
精準化宣傳破除認知壁壘:醫務社工聯合公共衛生委員、村醫,針對高嶺鎮21個行政村的空巢、失能老人等重點羣體開展上門走訪。通過“案例講解+政策拆解”的方式,用“簽約後可免費享受年度健康檢查、慢病隨訪”等通俗表述,增強老百姓對家醫簽約的科學認知和良好體驗。兩年來累計協助家醫團隊完成2500餘人次簽約居民服務,推動簽約知曉率提高15%,爲簽約率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個性化匹配增強簽約吸引力:依託“健康+需求”雙評估機制,醫務社工提前梳理老人健康狀況與服務需求,爲其精準匹配家醫團隊服務內容。比如,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獨居老人制訂慢病個性化服務包,服務內容更傾向於慢病隨訪所需的血糖監測、動態血壓監測、血管超聲等輔助檢查;爲行動不便的失能老人制訂失能個性化服務包,服務內容更傾向於提供送藥上門、上門巡診、上門檢查等項目,讓簽約服務更貼合需求,助力家醫簽約率提升3%。
二、全流程介入,提高慢病規範管理率
隨訪協同強化用藥依從性:在家庭醫生開展慢病隨訪時,醫務社工同步參與,除協助記錄血壓、血糖等指標外,重點關注老人心理狀態,對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不願服藥的老人,用身邊的“診室案例”消除顧慮;爲記憶力差的老人定製“電話提醒”服務,通過人文關懷與實用幫助結合,推動慢病控制率提升2%。
三、全方位關懷,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健康管理全週期參與:在家庭醫生爲老人提供年度體檢、疫苗接種等基礎健康服務時,醫務社工同步開展一對一心理評估,重點關注空巢、失能及慢病老人的情緒狀態,精準識別孤獨、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針對評估出有心理困擾的老人,社工實行分層干預——院內就診中,通過診室陪伴、耐心傾聽訴求、專業情緒疏導等方式,緩解老人就醫時的緊張與不安;面對行動不便、難以頻繁到院的老人,聯合“社工+家醫+村醫”巡訪小組,定期上門開展陪伴聊天、需求跟進等服務,讓關懷觸達居家場景;對缺乏照護支持的老人,及時聯動村內鄉村醫生資源,協助代購藥品、健康訪視和指導。
同時,針對部分行動不便老人、高齡老人“怕麻煩、怕查出病”的體檢顧慮,醫務社工聯合村醫、老人家屬開展針對性溝通,一方面通俗解讀老年人免費健康檢查、結果上門告知等惠民政策,消除“體檢花錢、流程複雜”的擔憂;另一方面分享本村老人通過體檢早發現高血壓、糖尿病並及時干預的真實案例,用身邊人、身邊事增強說服力。通過多方位溝通引導,逐步打消老人對體檢的牴觸心理,推動更多老人主動參與健康管理,僅2024年以來,轄區老年人蔘與健康體檢人數較此前增加70餘人,進一步夯實了老年人健康管理基礎。
四、人性化疏導,優化上門服務體驗
服務前需求預判與準備:依據健康檔案與村醫、家屬提前溝通,精準掌握上門服務對象(如失能老人、終末期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恐懼治療的老人,用身邊人案例緩解顧慮;爲因照護壓力產生焦慮的家屬,有針對性地選擇農村生活場景的“情緒調節小技巧”(如農忙間隙深呼吸放鬆、鄰里互助減壓法)。
服務中同步心理支持:在家庭醫生開展診療、換藥等工作時,醫務社工通過拉家常、傾聽訴求等方式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對終末期患者,用溫和語言傳遞臨終關懷溫度,幫助其接納病情;對家屬提供哀傷輔導,陪伴其梳理患者心願,減少心理負擔。
服務後跟蹤回訪鞏固效果:上門服務結束後,醫務社工每週通過電話或微信回訪患者及家屬,持續關注心理狀態變化。若發現家屬出現情緒反覆,及時開展二次疏導;對患者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協助對接家醫團隊解決,讓溫馨關懷貫穿服務全程。
下一步,中心將進一步壯大醫務社工隊伍,提升服務專業度,讓醫務社工服務惠及更多居民,爲構建更有溫度、更具韌性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貢獻力量。
王毅
北京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副祕書長
韓紅基金會自2012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專注鄉村醫療援助,守護生命健康”的使命,致力於推動中國醫療公益事業的發展。十三年來,我們紮根中西部、深入鄉村與基層,在應急響應及救援、醫療援助與發展、健康社會關懷等領域持續發力,截至2024年底,公益支出累計已超10億元,開展的項目覆蓋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受益人次超過千萬。基金會堅持以“透明、專業、高效”爲原則,匯聚社會愛心力量,傳遞溫暖與希望。我們深知,醫療公益不僅是資金的投入,更是人與心的真誠投入。正因如此,我們特別關注“人”的價值,包括患者、醫護以及像各位一樣默默奉獻的醫務社工。
“醫務社工體系建設”項目,緣起於2020年韓紅基金會的一次應急救援行動。正是那時,我們親眼見證了醫務社工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基於此次行動實踐,基金會果斷將該項目列爲我會重點打造的創新探索型公益項目。
項目於2020年在湖北啓動,並於2021年正式落地北京,從此韓紅基金會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的具體指導下,深度參與到首都醫務社工發展生機勃發的建設中。經過近5年的積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與各合作伙伴共創共建的首都醫務社工發展模式碩果累累。
截至目前,在首都的醫務社工實踐探索中,我們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性佈局:我們以超千萬元的專項投入,通過“駐崗支持”這一核心模式,成功將專業的醫務社工派駐至北京市60家醫療單位,精準覆蓋腫瘤、兒科、安寧療護等30餘個關鍵臨牀科室,構建了一張初具規模的“北京駐崗支持服務網絡”。同時,我們通過“小額項目資助+專業督導”的組合拳,賦能75家醫院開展特色公益服務項目;通過“專科陣地建設”,深度支持15家醫療機構在安寧療護、大病重症、精神衛生等九大專科領域開展精細化服務,有力推動了醫務社工服務從“廣覆蓋”向“專精深”的邁進。
在服務成效上,我們踐行了“精準滴灌”的務實理念,五年來,醫務社工項目在京累計直接服務患者及家屬已超過45萬人次,這一數字背後,是數以萬計的家庭在困境中獲得的切實慰藉與支持。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成功鏈接並撬動社會資源超過410萬元,爲大量困境患者構建了從生理、心理到社會的全方位支持體系。
在人才培育上,我們奠定了“固本強基”的堅實根基,我們創新構建了“選、用、育、留”的本土化人才機制,通過“線上線下雙軌培訓+專業督導+實踐交流”的系統化培養模式,已爲北京地區成功培養專兼職醫務社工583人次,這批專業人才,已成爲提升首都醫療人文關懷水平的中堅力量。
在社會影響上,我們實現了“聲入人心”的廣泛傳播,支持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社工部共同打造兩場大型首都醫務社工年度盛典,以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案例向社會展示了醫務社工的專業價值。基金會發起人韓紅老師也連續兩年義務擔任醫務社工宣傳員,爲醫務社工代言發聲。此外,我們也聯合各項目單位共同編制出《醫務社工系列工具書》等,爲行業基礎建設添磚加瓦。
這五年的成績,是基金會與所有合作伙伴攜手書寫的答卷。我們共同推動北京醫務社工事業實現了從“理念萌芽”到“體系初成”,從“零星試點”到“規模服務”的歷史性跨越。
站在五年的新起點,韓紅基金會將繼續堅守使命,深化首都醫務社工體系建設,重點從以下三方面着力推進:
第一,強化北京模式的總結與推廣,我們將系統梳理北京試點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北京模式、首都經驗。
第二,推進醫務社工服務向北京基層、郊區及京津冀協同區域延伸,拓展首都基層與遠郊區服務網絡,讓更多基層困境患者受益。
第三,加強跨界合作與公衆倡導,通過媒體傳播、公益倡導、學術交流等方式,提升公衆對醫務社工服務的認知與支持,營造“醫社協同、人人公益”的良好氛圍。
五年是一個階段的結束,更是新旅程的開始,韓紅基金會願與大家共同推動首都醫務社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願我們繼續攜手,以溫暖傳遞溫暖,用生命影響生命。
編輯:郭蕾
審覈:閆龑 邢天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