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億噸俄羅斯鐵礦入局,昔日澳大利亞鐵礦“鐵王座”正在熔化
全球鐵礦石貿易正經歷一場鉅變,人民幣結算和跨境鐵路悄然改寫百年來“美元—航母”主導的資源秩序。

過去中國買鐵礦石得看別人臉色。先換美元,再等新加坡交易商報價,付多付少全憑供應商心情。現在不一樣了,俄羅斯帶着290億噸高品位鐵礦衝進市場,直接撼動了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鐵王座”。
中俄之間鐵路運輸越來越忙。2025年前四個月,經同江口岸出口到中國的礦石量達到66.6萬噸,漲了22.9%;綏芬河線路的金屬礦砂運輸量更猛,同比激增80%。
這些俄羅斯鐵礦不光量大,品位還高,平均達到55%——不用選礦,直接能進爐鍊鋼,一噸省下15塊加工費。算下來中國鋼廠一年至少節省150億。

曾經全球鐵礦石市場基本澳大利亞說了算。他們跟巴西兩家聯手,拿下中國進口量的大部分份額。哪怕到2025年前五個月,澳大利亞仍佔64.1%,巴西佔21.2%。
這種高度集中的供應讓中國鋼企很被動。談判桌上屢屢喫虧,各家鋼廠各自談判,甚至出現“私下籤約”、數據泄露,被澳方摸透底細再狠狠砍價。
澳礦企賺得盆滿鉢滿。皮爾巴拉混合粉礦一度價格高企,澳洲政府預算一大塊都指着礦稅收入。這“礦業紅利”推動澳大利亞本世紀頭二十年超一半的生活水平提升。
但令人擔憂的就是他們對唯一的主力客戶的過分依賴的風險正一點一點的在積累。2023年,澳大利亞1361億澳元的鐵礦石出口額中,85%都來自中國市場。

俄羅斯這次出手又狠又準。290億噸儲量,佔全球16.5%,穩坐世界第三大鐵礦資源國位置。核心礦區在庫爾斯克,那裏富礦高度集中,部分礦石品位高達60%以上,開採出來幾乎不用處理就能直接鍊鋼。
更關鍵的是運輸方式變了。俄羅斯鐵礦不走海運,改走鐵路。經中俄邊境鐵路網,礦石直接送達中國,繞過馬六甲海峽,避開臺風季節,供應鏈又穩又省心。
2025年上半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鐵礦石總量已達580萬噸,佔其出口總量的88%。這條橫跨歐亞的“鋼鐵走廊”正越來越繁忙。
結算貨幣也在變。中俄鐵礦貿易中人民幣結算比例已達45%,短短兩年躍升28個百分點。中國買家不用再換美元,直接人民幣支付,成本更低還能規避匯率風險。

澳大利亞現在有點慌。他們發現中國買家不聽話了。2025年初,皮爾巴拉混合粉礦價格比峯值跌了18%。按年均價110美元/噸算,每噸跌20美元,澳洲四大礦山一年少收近百億美元。
更讓澳礦企頭疼的是談判規則變了。中國礦產資源集團統一牽頭,不再各談各的。這家2022年成立的公司,整合了全國數百家鋼企的進口權,統一採購、統一定價,話語權大增。
中方直接拒絕必和必拓的年度報價方案——澳方想漲到109.5美元/噸,但中國市場價才80美元/噸左右。每噸差30美元,一年進口量算下來差出200億美元。
澳方不得不讓步。打破實行40年的年度長協機制,主動提出三年一簽,還提供折扣價、延長交貨期。2025年前八個月,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的比例直接降了12個百分點。

去美元化浪潮正在資源領域蔓延。巴西淡水河谷早就行動了,專門爲中國市場擴建運輸專線,年運力提至3.5億噸,簡直像給中國修了條“鐵礦高鐵”。
2023年,中巴鐵礦石貿易額同比增長12%。巴西支持人民幣結算,拿到人民幣回頭就買中國電動車、光伏產品,形成“資源-貨幣-成品”的產業閉環。
南非也在琢磨開通人民幣賬戶。畢竟用人民幣結算能鎖定匯率風險,還能直接採購中國工業品,比拿着美元更划算。
中國甚至推出了“鐵礦石港口現貨價格指數”,基於青島、曹妃甸等港口的真實成交數據,按人民幣計價,徹底拋開新加坡的普氏指數。

全球鐵礦石市場再也不是澳大利亞一家說了算。新格局正在形成:澳礦保規模,巴礦保品位,俄礦保彈性。中國隨時能切換來源,誰想搞“斷供”施壓,只會搬石頭砸自己腳。
澳大利亞也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力拓、必和必拓一邊忙着降價,一邊加速綠色轉型,想用綠色鐵素留住中國市場。但他們的試點項目規模太小——力拓BioIron年產能才350噸,福德士河綠色鐵素項目也只有1500噸,成本高得嚇人,根本沒到經濟可行的階段。
中國自己的佈局也在加快。國內推進“基石計劃”,遼寧西安山鐵礦、山西袁家村鐵礦、四川攀鋼紅格南礦等大型項目加緊開發,構建“進口+自產+儲備”的彈性供應體系。
未來哪怕中澳關係再起波瀾,中國也能把澳礦份額壓到40%以下,讓俄羅斯和巴西的礦山成爲“安全墊”。

全球鐵礦石市場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澳大利亞皮爾巴拉港的庫存正變成“政治庫存”,俄羅斯鐵路網和人民幣結算系統組成新的“鋼鐵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