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19亮相!11軸巨車扛最大固體導彈,射程1.6萬公里覆蓋全美

來源: 更新:

如一柄剛出鞘的利劍般的白色彈體,駐平的長矛般的巨型發射車,在夜幕下的金日成廣場緩緩駛過,給人一種不容小覷的強大軍威。

如今剛剛公之於衆的就是這隻“火星-19”的龐然大物:一共11個輪胎的巨大車輪才能將它的龐然大物馱動起來,其彈體的直徑就已經高達2.5米以上,發射時的總重量也將逼近100噸。

與全球的對比更爲令人瞠目結舌的就是,中國的“東風-41”就僅用了8軸的發射車,而這臺“火星-19”硬是多出3軸的底盤,所帶的重量也就高出數十噸,直接就刷新了陸基機動洲際導彈的尺寸紀錄。

剛剛落幕的“東風41”超級導彈的首發試射就已在2024年10月31日一一圓滿完成。但更令外界驚訝的是,當天清晨這枚導彈的彈道頂點竟能衝到驚人的7687.5公里的高度,這不僅高出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的20倍,而且還高出太空的界限!這枚導彈空中飛行了足足5156秒(約86分鐘)後纔在公海的1001公里外的預定的目標區精準地落地。

經過此次"高彈道"試驗的檢驗,專家們估算得出,它的最遠射程能夠達到1.5萬到1.6萬公里之間,這表明,要是從朝鮮本土發射的話,不僅美國東海岸的華盛頓、紐約等城市會被納入打擊範圍,就連南美洲的最南端也在其火力覆蓋之下。

從朝鮮的技術路徑中就可以看出,它們的導彈爲什麼都把“巨無霸”作爲追求的極致,一方面可以大大地降低了研製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就大大地降低了研製的成本,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對外的“敲詐”和對內的“敲詐”的效能,這纔是真正的“三者合一”啊。

“火星-19”導彈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採用了固體燃料發動機,這一設計省去了導彈發射前需要加註燃料的繁瑣步驟,使得其反應速度遠遠超過了老式的“火星-17”液體燃料導彈。

但其在彈頭的小型化技術上可能暫時還會落後,要想搭載更重的高效的彈頭或多個的分導系統,也就不得不將箭體的體積先放大一番來換取相應的載荷空間。2024年朝鮮曾宣佈掌握多彈頭制導技術,而日本雷達在監測“火星-19”試射時,確實捕捉到兩個再入大氣層的目標,側面印證了它可能具備“一彈多頭”的突防能力。

不過巨型車身也帶來麻煩。11軸發射車全長相當於一節高鐵車廂,在朝鮮多山的地形裏幾乎寸步難行,山地高原佔國土80%,這種“公路列車”別說機動隱蔽,連轉彎都得找開闊地帶。

其解決方案卻別具一格地“朝鮮風格”地直接將洞庫的掩體部署作爲戰時的快速出擊的起點,將預設的陣地打破了,以打完立即撤回的“閃擊”戰法爲主要的作戰方式,既能保證了部隊的安全,又能充分發揮了洞庫的掩體的作用,極大的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這套戰術雖缺乏靈活性,卻能將導彈生存能力押注在隱蔽工事上。

更耐人尋味的是“火星-19”的獨特設計,它的發射筒頭罩通過鉸鏈與車體連接,起豎時像開門一樣向上掀開,而非像俄羅斯導彈那樣拋離落地,這種設計全球獨一份,有人猜測是爲發射後僞裝成“未使用狀態”,迷惑敵方衛星偵察。

導彈尾罩也格外笨重,脫離時需要側推火箭點火推開,類似蘇聯時代的“撒旦”導彈,反而暴露了朝鮮在輕量化材料上的技術短板。

從戰略角度看,“火星-19”的出現改寫了朝鮮的核威懾格局。它取代了液體燃料的“火星-17”,讓朝鮮洲際導彈全面步入固體化時代,反應時間從小時級壓縮到分鐘級。美國阿拉斯加的反導系統原先能攔截少量彈頭,但面對分導式多彈頭飽和攻擊,攔截網可能被撕開缺口。正如朝鮮官方聲明所言,這款導彈標誌着其核威懾進入“不可逆的霸權階段”。

2025年10月10日的閱兵式上,“火星-19”作爲壓軸武器登場,向世界宣告朝鮮已擁有一條覆蓋美國全境的核打擊鏈條。儘管它的機動性受限,巨體型體看似違背現代導彈小型化趨勢,但結合朝鮮“以超射程換載荷”的思路,這步棋恰恰踩中了不對稱威懾的節拍。

未來朝鮮很可能繼續深耕固體燃料技術,2025年9月朝中社便透露正在研發大推力固體發動機,用於“火星-19”及下一代“火星-20”。當大國們追逐隱形轟炸機與高超音速武器時,朝鮮用百噸重的“公路巨獸”證明:有時候,極致的簡單粗暴,本身就是一種戰略智慧。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