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還沒亮相就過時?4萬公里全球直達只需100分鐘!
一款能在太空與大氣層間自由穿梭的飛行器,讓傳統戰略轟炸機相形見絀,這正是中國2021年測試的高超音速軌道滑翔飛行器。
近日美媒《原子科學家公報》曝出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中國已經將一款高超音速的滑翔飛行器與部分的軌道轟炸系統成功的結合起來,這無疑將對目前的我國的戰略核打擊能力又提了一個新高度。以5-25倍的音速將其一飛沖天地帶到了4萬多公里的高空,僅30分鐘就能將其一馳而至全球任何的戰略地帶,既可作爲戰略的“神舟”也可作爲戰略的“神箭”。

其在2021年的測試中就已將美國方面的“轟炸系統”都甩了個遠位,擁有了比任何現有的轟炸系統都更快、更隱蔽地運送有效載荷的能力。
但剛剛軍迷們還在對中國新一代的隱身戰略轟炸機——轟-20的外形、尺寸、性能等各方面的諸多設想和推測時,一款更爲先進的“神器”卻悄然地進入了公衆的視野。
其所體現的軌道轟炸系統的高超音速滑翔的飛行特性,不僅能夠有效的突破中低空的防空網,而且還能在高空的對地中長程的空對空的有效的發射中程或遠程的彈道導彈等,有效的發揮了轟炸系統的作戰效能,具有很強的戰略戰術的打擊能力。
傳統軌道轟炸機設想走低地球衛星軌道,容易被天基衛星探測和中段反導系統攔截。而中國採用的這種創新組合方案,使飛行器具備不俗的機動性和不可預測性。

這種飛行器如果配上攻擊載荷,比如核彈頭,就成爲了真正的“軌道高超音速滑翔轟炸機”,低地球軌道航天器本身具有超過20馬赫的速度,每天可以繞地球飛行十幾圈,使全球打擊能力成爲現實。
2021年的測試數據顯示,這款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在100分鐘左右飛行了大約4萬公里,平均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整個飛行距離是中國與美國之間距離的數倍,展示了其驚人的續航能力。
軍事專家分析認爲,這種飛行器可能會集成到洲際導彈上面,作爲潛射導彈的彈頭使用。它的飛行軌跡比傳統彈道導彈複雜得多,攔截難度高出數個等級,能夠利用大氣層內和太空雙重飛行能力從意想不到的位置發動攻擊。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研究所(近空間飛行器研究所)是負責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研發的唯一實體機構。這種集中管理的模式似乎使中國的高超音速項目得以迅速發展。

美國對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測試表現出極度關注。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中對這款飛行器進行了詳細解讀。
美國國家利益週刊雜誌曾發表文章稱,中國研發DF-ZF(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主要是爲了規避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在中國目前研製的所有發射平臺中,東風-21最有可能會成爲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的發射平臺。
有趣的是,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展開高超音速飛行器研發的國家,也是在這方面投入最多的國家。但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這三十多年時間內,美國林林總總研發了不下十款高超音速飛行器,這些項目大都以失敗告終。
發展高超音速武器面臨着諸多重大挑戰。在基礎科學問題方面,涉及高超聲速吸氣式推進理論,氣動設計、氣動預示、結構防隔熱等工程領域。

以助推—滑翔飛行器爲代表的高超音速武器,需重點突破氣動佈局、防隔熱等關鍵技術。發展巡航類高超聲速武器,難度則集中在高效吸氣式動力系統上。
中國近年來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取得顯著進展。2015年,中國政府表彰了高超聲速推進技術領域專家王振國教授,暗示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發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
中國的高超音速風洞JF-22剛剛驗收,這款風洞技術至少領先全球20-30年,可以復現40到100公里的高空中,30倍音速的飛行條件。其主要任務就是助力我國新型天地往返可重複使用飛行器的研發。
高超音速武器是軍事大國戰略博弈的新領域。發展這類武器源於美國“常規全球即時打擊”概念,這是美國新三位一體戰略的重要支柱。
美國《保持美國遠程打擊的戰略優勢》提出,“具備執行遠程打擊的作戰能力是美國領先對手的決定性軍事優勢”。繼續保持遠程打擊優勢,發展新的作戰能力,確保美國未來30年的遠程打擊戰略優勢。

對中國而言,高超音速武器提供了破解導彈防禦系統的新途徑。十多年來,中國一直對美國在西太平洋部署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做法表示不滿,因爲其認爲這種系統削弱了中國本就有限的核威懾力量。
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的一個主要通途就是執行“斬首打擊”任務,即針對敵方指揮控制中心發動打擊,如果成功了,這種做法就能夠使敵對者無法利用自己的武器系統發動報復性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