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航母編隊,中國無人機蜂羣,可讓航母防空系統無處下手!

來源: 更新:

雖然在俄烏戰場上,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已經將無人機玩出花了。烏克蘭甚至還用無人機對俄羅斯黑海艦隊發起襲擊,引得俄羅斯海軍高度警覺。

但再怎麼大膽的軍迷,或許也難以想象,俄烏之間的這點無人機只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

有消息稱,現在甚至還有一種無人機蜂羣攻擊航母,讓航母防空系統無處下手的創新戰術。

(無人機打軍艦)

考慮到目前全世界無人機生產第一大國就是中國,而中國最大的海外競爭對手就是全球第一航母大國美國。

這也就意味着,一旦這種戰術走向成熟,甭管美軍11艘核動力航母有多麼耀武揚威,橫行四海,都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美軍航母)

無人機打航母的可行性

那麼無人機打航母,真的可行嗎?

從實際案例出發,或許確實可行。

就比如俄烏戰爭期間,烏軍使用巡飛彈和無人艇多次進攻俄軍艦艇且取得的效果極佳。

就比如說,根據互聯網上公開資料可以得知,2025年8月29日,烏克蘭國防情報局與特種作戰部隊展開聯合行動,利用FPV無人機在亞速海海域對俄羅斯海軍實施了一次精準的軍事打擊。

此次行動成功命中一艘Buyan-M級護衛艦,導致雷達系統遭受破壞,艦體亦受到嚴重損傷,而其防空系統甚至壓根就來不及反應

據悉,該護衛艦具備發射巡航導彈的能力,戰鬥力極爲強大。此次襲擊事件迫使俄羅斯黑海艦隊不得不撤退至新羅西斯克港。

(Buyan-M的防空系統)

雖然,護衛艦和航母的防護能力,根本不能同日而語。但同爲軍艦,二者在防禦體系上有着相似的基礎架構。

無人機或許並不能像打擊護衛艦那樣,對航母的關鍵部位造成威脅,但足量多次的進攻,以及對航母周邊配套軍艦(比如像Buyan-M級這樣的護衛艦)的攻擊,也足以壓制航母防空系統,干擾航母艦隊的正常運轉。

你如果覺得這是一種理論上的誇誇其談的話,可以看看紅海對峙的例子。

紅海對峙期間,胡塞武裝多次利用無人機/無人艇蜂羣戰術,對美軍和以色列軍艦發起攻擊,甚至美軍的航母來了,也是照打不誤。

雖然這些無人機,連同一起配合行動的導彈和無人艇,幾乎無一例外,都被美國海軍成功攔截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爲了攔截這些武器,至少發射了數百枚的彈藥,價值上億,直接導致海軍庫存武器和軍費告急,影響了美國航母的正常運轉。

這還沒有算上,爲了躲避胡塞來襲,美軍還遭遇了一系列意外狀況。一架價值6000萬美金的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不幸墜海,另有一架同型號戰機,竟被過度緊張的友艦誤擊,折戟沉沙。

這一系列事件充分表明,即便航母編隊擁有強大的防禦能力,在面對持續不斷的無人機攻擊時,也難以做到全身而退,作戰效能和行動自由度都會受到極大影響。

而考慮到一架無人機的造價不過幾千美元而已,即使成羣出動,一次可能也就幾十萬美元左右罷了,拿幾十萬美元撬動價值幾個億的航母艦隊,這樣的買賣,簡直不要太過於划算。

無人機打航母的技術難題

無人機打航母,最重要的技術難題是啥。

是打擊效應嗎?畢竟,無人機的攜帶彈藥量相對有限,在體型龐大、防禦森嚴的航母面前,簡直不要太弱小,或許轉瞬之間就會被無情消滅。

但其實打擊效應還在其次,因爲前文提到,就算這些無人機,難以對航母造成威脅,但它們能夠進攻航母的僚艦,干擾艦載機的起飛,壓制防空系統的使用。

僅這三點,就足以牽制整個航母戰鬥羣。

(航母戰鬥羣)

更不要說,無人機造價便宜,一次性完全可以出動百架,甚至千架。

屆時,它們如烏雲蔽日般鋪天蓋地、密密麻麻地同時撲向目標。如此壯觀且極具壓迫力的場景下,只怕敵方那原本看似固若金湯的防空系統,也會陷入無從下手、顧此失彼的困境吧。

(美軍航母戰鬥羣)

所以,無人機打航母的技術難題,不會是打擊效應。

無人機打航母的技術難題,最大的還是如何統一規劃。

很多經常玩無人機的朋友都會發現,在城市裏一些人流量特別大的地帶,比如繁華的商業區或者大型活動現場,在這些地帶的上空進行無人機飛行,往往會對無人機飛行進行嚴格管控。

這是因爲無人機在高速移動的過程中,會產生多普勒頻移加劇的情況,通信信號易受大氣噪聲、信號丟失等影響。

大量的無人機同時飛行,如果缺乏有效的統一規劃,很容易出現信號干擾、碰撞等問題,導致飛行秩序混亂,甚至引發安全事故。

而在無人機集羣攻擊航母的場景中,這種統一規劃的難度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航母戰鬥羣所處的海域環境複雜多變,無人機在這種環境下作戰,不僅會受到海風、海浪、海霧等自然現象的干擾,還時刻面臨着敵方的火力阻攔,以及強大的電子干擾。

此外,從通信層面來看,實現如此大規模無人機集羣的實時通信和指令傳輸,必須構建一個高度穩定且抗干擾能力極強的通信網絡。

(無人機羣飛行)

更爲關鍵的是,航母戰鬥羣在海上持續處於移動狀態,其位置信息屬於高度機密。無人機集羣需依賴精確的導航系統,實時追蹤航母位置,並根據其動態變化靈活調整攻擊路線。

要讓成千上萬架無人機在如此情況下,嚴格按照預定的路線、時間和任務進行協同攻擊,技術難度可謂超乎想象。

蜂羣戰術的破局

基於這些嚴苛要求,一種極爲特殊的多終端聯動數據鏈系統應運而生。

從互聯網公開資料可知,這種系統融合了人工智能(AI)、數據鏈、互聯網、電子戰等多種作戰手段。它藉助數據鏈達成組網,使衆多戰鬥單元得以共享一個“智慧中樞”,是當下世界各國無人作戰系統部隊的關鍵研發方向。

就目前而言,全球在這一領域底蘊最爲深厚的當屬中美兩國。特別是中國,中國基於DeepSeek系統衍生發展的軍用人工智能,甚至能在短短約48秒內生成兩萬種作戰方針。

再輔以中國如今領先全球的互聯網技術與電子戰技術,或許無人機成功攻克打擊航母的難題,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想象一下,未來中美兩國爆發衝突,美軍航母戰鬥羣耀武揚威地駛入預定海域,艦載機頻繁起降,雷達系統全方位掃描,防空導彈嚴陣以待,當真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何其雄壯。

可是,這一切的一切,又在中國成千上萬架無人機面前,只能化作妄想。

參考資料:

1、中國軍網《無人機指揮控制通信方式日益多元,作戰呈現新動向》

2、環球網《在珠海航展走進未來無人化戰場:天上“蜂羣”、地上“狼羣”、海中“鯊羣”》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