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60年摔掉400架米格21,國產光輝戰機能否扛起大旗?

來源: 更新:

2025年9月26號這天,在印度昌迪加爾的空軍基地裏,6架米格 - 21戰鬥機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直衝雲霄,在天空中劃下最後一道飛行軌跡後,才慢慢降落下來。伴隨這架久負盛名的“功勳戰機”62年的光輝征程逐一落幕,它的告別也由精心的儀式一一點亮了。如同機翼上的鏽痕和歲月的痕跡般,那一段輝煌與悲壯的歷史,也隨着印度空軍的米格-21的正式退役,一一告別了。

米格-21在印度的故事始於1963年。那時印度空軍面對巴基斯坦裝備的F-104戰機壓力巨大,蘇聯提供的米格-21F-13成爲“改變遊戲規則”的利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中,米格-21首戰便擊落巴軍F-104,瞬間成爲印度空軍的驕傲。

印度不僅引進整機,還引進了生產線,由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組裝生產。巔峯時期,印度擁有872架各型米格-21,成爲全球最大用戶。

榮耀背後卻藏着血腥的數據,60多年來,印度米格-21機隊發生482起墜毀事故,200多名飛行員喪生,平均每架採購的米格-21中有超過一半最終墜毀。高事故率爲它贏得“飛行棺材”“寡婦製造者”的綽號。

2019年2月與巴基斯坦的空戰中,一架米格-21被擊落,殘骸散落巴境內,飛行員被俘,戰機攜帶的4枚導彈甚至沒來得及發射。

爲什麼米格-21在印度如此“短命”?機械老化、設計侷限固然是原因,但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維護體系薄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組裝的米格-21長期面臨零部件短缺,保養質量參差不齊。加上米格-21航程短、起降頻繁,而事故多發生在起降階段,新手飛行員駕駛這款高速戰機風險極高。

印度空軍一度試圖通過升級挽留這款老將。1996年啓動的“野牛”計劃對125架米格-21進行改造,換裝以色列雷達和電子戰系統,使其能發射R-77中距空空導彈。2004年印美演習中,升級版米格-21甚至曾在模擬對抗中佔據上風。但機體壽命終究有盡頭,2021年仍有一架米格-21在旁遮普邦墜毀,飛行員失蹤。

米格-21的退役讓印度空軍戰機中隊數量降至29個,遠低於42箇中隊的理想規模。缺口如何填補?印度把希望押在國產“光輝”戰機上。米格-21退役前一天,印度簽署價值70億美元的合同,採購97架“光輝”Mk1A。這款戰機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能發射以色列“怪蛇”導彈,理論性能達到三代半水平。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光輝”項目進展緩慢,2021年訂購的83架至今未交付完畢。2025年8月,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交付的8架“光輝”Mk1A甚至沒有發動機——美國通用電氣延遲供貨。印度空軍參謀長曾坦言:“沒有一個大型國防項目按時完成”。

但卻以獨特的方式將米格-21的先進之處發揚光大。中國採用體系化維護手段,並結合漸進式退役策略,使得殲-7戰機能夠平穩地轉向二線訓練任務領域,甚至還開始探索將其改裝成無人靶機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中國與印度的航空工業體系都存在着一道深深的“鳩雀之 巔”的差異:印度長期以來就一味地“萬國牌”地混編各種俄、法、美的老牌戰機,既造成了後勤的極大混亂,也使得其國民空軍的整體能力始終難以實現真正的整體性和可控性;而中國則一路從仿製走向自主的跨越,從而形成了全鏈條的自主能力。

印度空軍如今站在十字路口。除了押寶“光輝”,還計劃採購114架法國“陣風”和140架俄羅斯蘇-57E隱身戰機。但外購戰機面臨技術轉讓限制,比如美國可能禁止F-35用於對巴先發打擊。而國產五代機AMCA計劃2035年量產,時間窗口已非常緊迫。

米格-21的退役象徵一個時代終結。印度飛行員不用再提心吊膽駕駛“飛行棺材”,但印度空軍要真正“光輝”起來,還得先破解裝備體系化的難題。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