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軟飲料會引發抑鬱?

來源: 更新: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1 喝軟飲料爲何會引發抑鬱?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碳酸飲料、果汁、牛奶飲品… …各式各樣的軟飲料充斥着我們的生活。研究表明,軟飲料攝入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引發肥胖、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日,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附屬醫院精神醫學系Sharmili Edwin Thanarajah團隊通過分析405名抑鬱症患者和527名健康志願者的飲食、病歷數據後發現,軟飲料的攝入與抑鬱症的發生及嚴重程度存在顯著關聯。這一現象在女性更加明顯:飲用軟飲料使得女性抑鬱症的發病風險提升約16.7%。進一步地,該團隊發現,在女性,軟飲料攝入與腸道菌羣的埃格菌屬(Eggerthella)細菌丰度升高相關。通常來講,埃格菌屬細菌在人體腸道的丰度偏低。研究人員認爲,高糖飲食可能通過改變微生物間的競爭形勢間接促進了埃格菌屬細菌生長,後者的代謝產物醋酸鹽類和精氨酸引發抑鬱。相關論文於9月24日發表在《JAMA·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25.2579

2 DeepScence:精確鑑定衰老細胞的智能模型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細胞衰老是人體組織、器官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對衰老細胞進行精確識別不僅有助於科學家從時空角度瞭解它們“從哪裏來”,從分子層面窺探它們“長什麼樣”,更能加深我們對整個機體衰老的認識。近日,美國杜克大學生物統計與生物信息學系Zhicheng Ji團隊設計出一個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智能分析模型DeepScence,能在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數據水平鑑定衰老細胞羣體。該團隊首先創建了一個由39個已發表的與衰老相關的基因構成的數據集CoreScence。而後,研究人員以CoreScence爲基礎,進一步開發出機器學習模型DeepScence。驗證顯示,DeepScence可通過體外和體內實驗獲得的單細胞RNA測序數據準確地識別衰老細胞,並且在人類組織和小鼠組織上表現出優異性能。相關論文於10月7日發表在《細胞·基因組》(Cell Genomics)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xgen.2025.101035

3 多喫魚可以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com

魚類以其可口的味道和豐富的營養在大衆餐桌上佔據着重要地位。魚肉的營養成分,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對心血管功能具有保護作用。近日,韓國韓南大學食品和營養學系SuJin Song團隊通過分析1101324名韓國人的飲食結構和健康數據發現,膳食魚肉攝入量高與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低風險存在關聯:相比於每週魚肉量不足兩份(servings),每週喫7份及以上魚肉會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24%,尤其是降低腦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有趣的是,這種關聯性在男性並不明顯。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入量高與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低風險之間同樣存在關聯。該研究提示,在制定飲食干預健康策略方面應考慮到性別因素。相關論文於9月29日發表在《歐洲營養學》(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07/s00394-025-03806-7

4 ProteoGPT:發現強效抗菌肽的人工智能模型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微生物抗藥性一直是“一週科技”欄目關注的話題。與常規抗生素相比,新型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具有廣譜性、殺菌快速和誘導耐藥性慢等潛在優點,可以說前景廣闊。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Lei Zhang團隊建立了一個蛋白質大語言模型ProteoGPT,並將其進一步發展爲多個專門的子模型,以組裝一個序列管道。該管道能夠快速篩查數億個肽序列,確保強效抗菌活性和最低的細胞毒性風險。通過遷移學習,研究人員爲大語言模型賦予了多個領域的知識,以在統一的方法框架內實現高通量挖掘和生成AMP。值得注意的是,在體外,挖掘和生成的AMP對耐碳青黴烯類鮑曼不動桿菌(CRAB)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表現出優異的抵抗性能。動物感染實驗結果表明,與臨牀抗生素相比,AMP也顯示出相當或更優的治療效果,且不會造成器官損傷和腸道菌羣失調。簡而言之,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生成式人工智能方法,用於發現針對多重耐藥細菌的新型抗菌藥物。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5-02114-4

5 四個氨基酸組成的短肽有望治療腦損傷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外力作用(如撞擊、跌倒、交通事故等)引發的腦組織結構和功能異常,可導致意識障礙、運動或認知能力下降。迄今爲止,臨牀上仍沒有用於治療急性TBI的專用藥物。近日,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利貝斯醫學研究所Erkki Ruoslahti團隊發現,在實驗小鼠或豬經歷中度或重度TBI後不久向其體內靜脈注射由半胱氨酸、丙氨酸、谷氨醯胺和賴氨酸組成的四肽CAQK,動物的腦損傷面積會變小。具體來講,CAQK能與受傷腦部上調的細胞外基質糖蛋白複合物結合,進而使糖蛋白複合物水平降低,細胞凋亡減少,炎性標誌物的表達下降。也就是說,CAQK緩解了神經炎症和隨後的繼發性損傷。此外,CAQK治療也改善了TBI小鼠的身體機能缺陷,無明顯毒副作用。該研究爲急性TBI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4321-025-00312-5

6 切洋蔥爲什麼會使人淚流滿面?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經常下廚房的都知道,切洋蔥常常會讓人淚流滿面。莎士比亞在悲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中也曾寫到:“Indeed the tears live in an onion that should water this sorrow”。當洋蔥被切開時,破裂洋蔥組織中的硫化物會發生酶反應生成丙硫醇S-氧化物,後者“飄”進人眼,激活角膜中的睫狀神經,導致流淚。

近日,康奈爾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系Sunghwan Jung團隊進一步揭示了洋蔥硫化物氣溶膠釋放破裂的物理機制。通過高速攝像機捕捉畫面和數據分析,研究人員發現,洋蔥氣溶膠釋放主要分兩個階段:高速爆發釋放和慢速拉伸釋放。出刀速度越快,刀具越鈍,氣溶膠形成的數量越多,所含能量越高。洋蔥較爲堅韌的表皮會使洋蔥肉在被切的瞬間發生擠壓,爲氣溶膠釋放提供附加能量。換句話說,使用鋒利刀具緩慢切洋蔥會可能就不會讓人哭得那麼“酣暢淋漓”了。相關論文於10月7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512779122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