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爆發戰爭,月薪3000該不該上戰場?

來源: 更新:

但近日在網上卻掀起了一股熱議:要是哪天戰爭真的來了,我們這些平平常常的月薪三千的普通老百姓,到底還能不能扛起槍來保家衛國?說實話,這個問題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窩子,不禁讓人唾煞了口水的同時也爲之感嘆不已。但作爲一線的打工人我們每天都要忙着爲生活的瑣事所累,纔想得出考慮生死的大事呢,真真算是“窮則思變”。

但戰爭的真相纔剛剛在那些裝腔作勢的電視劇裏體現出了它的殘酷和無情的本性。不論你月入三萬還是三千的收入都奈何不了炮彈的降落,哪怕你腰纏萬貫也逃不脫它的厄運。但在真正的戰場上,卻常常是無數個普通的人,在最頑強的生命力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能力,像一支支磐石的隊伍,像一道道金色的閃電,像一面面血紅的烈火,像一聲聲震天的炮響,像一支支無所畏的鋒兵,像一道道沖天的浪潮,像一把把利劍,像一盞盞火把,像一聲聲的轟鳴……

1944年衡陽保衛戰打得最慘烈的時候,城裏三十萬老百姓硬是在幾天內疏散得乾乾淨淨,還給軍隊留下120萬根木材修工事。五千多名民工和學生自願組成擔架隊,冒着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光是有名有姓犧牲的民工就超過三千人。這些普通人的選擇,改變了整場戰役的結局。

咱們國家法律早就說得明明白白。《國防法》第五十三條白紙黑字寫着,服兵役是每個公民的光榮義務。這不是選擇題,而是責任題。國家真到了危難時刻,18到60歲的公民都可能被徵召擔負國防勤務。

你可能覺得自己就是個打工的,戰爭離得太遠。但看看淮海戰役,六十萬解放軍能打贏八十萬國民黨軍,靠的就是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後勤線。當時解放區老百姓提出“傾家蕩產也要支援前線”,光是山東婦女就做了七百多萬雙軍鞋。

如今的現代戰爭早已不再簡單地以“扛槍打仗”爲代表的單一形式,已經呈現出了“高技術、多形式、多領域、多層次”的複雜面貌。你會的每一項技能都可能成爲戰場上的關鍵。會開車的可以運輸物資,懂醫療的能搶救傷員,就連程序員都能參與網絡防禦。國防動員涵蓋經濟、科技、交通各個領域,每個崗位都需要人。

說起來都很明瞭,月入三千的生活壓力誰都能理解一二,但如今的生活卻讓我們陷入了一個又一個的壓力中——房貸的月供不斷的從銀行裏掐出一大筆錢,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不停的爲他埋單,父母的養老也要我們來承擔……似乎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無情的向我們提取着最寶貴的財富——時間和金錢,但真到了國土被侵略的時候,這些小家牽掛反而會成爲戰鬥的理由,就像很多網友說的,“保護國家不就是保護自己的飯碗和親人嗎?”

歷史給咱們的教訓太深刻了。九世班禪在1937年發出的警告現在聽着都揪心:“要是我們戰敗了,整個中華民族都要當亡國奴”。當年新疆的少數民族代表說得好:“單靠我們自己力量不夠,得全中華民族團結起來纔行”。

看看現在的國際局勢,大國博弈、地區衝突不斷。誰都不敢保證戰火永遠不會燒到咱們家門口。但讓人感動的是,每次民調顯示,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還是願意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

如同一般人一樣,普通的戰士也展現出了各式各樣的參戰方式.。不論你是否要以最直接的形式走上前線浴血奮戰,都可以通過參加民兵的訓練、全心全意的保護好重要的經濟目標,甚至遵守好防空的疏散指令等都可以成爲對這場戰爭的最好的貢獻!

就像在疫情的那一段時間全民的配合都做到了防疫的各個環節一樣,戰時的社會的秩序的維護同樣也需要每一位都能配合的做好自己的那一份。

說到底真正的勇氣不在於不害怕挫折和困難,而是即使面臨着恐懼的恐懼也能硬着頭皮上去。但當我們看到那些在汶川地震的逆流中前赴後繼的救援志願者,新冠疫情的最前線上頑強的堅守着自己的崗位的醫護人員時,我們就不得不深深的感嘆:他們和戰時的那些爲國爲民的支前民工本質上都是同一片赤子之心的具現者啊!。唯有那深深地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那份凝聚力、那份對民族的深深的責任感、那份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才是咱們最可怕的武器!

或許我們不應再問這樣的“願不願意”,而是應該更切實地問一問“能不能守住”。當你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看到父母期盼的眼神,看到自己辛苦打拼的小家,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楚了。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都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綁在一起。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