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急造B-21欲鎖亞太,隱身神話難掩三大軟肋!東風家族已亮劍破局

來源: 更新:

一架灰黑色飛翼造型的轟炸機從加州基地滑跑升空,地面歡呼聲還沒落下,太平洋對岸的雷達屏幕上已跳出預警信號,這就是美軍號稱“第六代幽靈”的B-21“突襲者”的現狀——產線還沒全開,反制它的網早已張開。

可謂將軍雲的研發速度提前了至少10年左右的水平,也將原先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的研發速度提前了至少20年左右的水平。

可謂是以最快的速度將傳統的20年的攻關路程以9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藉助了近53億美元的鉅額預算,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就直接將數字孿生的技術運用到了6架的首批試驗機的量產上。

不知不覺就將“飛馬”的模式引到了造車的領域中去,雖說看似高效的“邊飛邊造”模式卻也埋下了不少的隱患。軍事專家邵永靈點破關鍵:飛機不是手機軟件,複雜系統的問題往往試飛才暴露,數字模擬再精準也替代不了真實氣流。

急着下線的B-21帶着與生俱來的矛盾。它比B-2體積小成本低,隱身塗層和進氣道設計更隱蔽,但載彈量砍半到9噸,航程剛過8000公里。

爲省錢採用開放式架構,結果變成“帶翅膀的計算機”——軟件升級能增強性能,也意味着黑客可能成爲它的新天敵。

更尷尬的是,美軍提前宣佈部署計劃,南達科他州、密蘇里州、得克薩斯州的基地還沒拿到飛機就先升級設施,這種“先修廟後請神”的舉動,暴露了美國對亞太威懾力斷檔的焦慮。

但更致命的卻是B-21還未就役就面臨的卻是反隱身技術的跨越式的發展,徹底地打破了以往的隱身戰機的防空盾牌。就在美國還在對"穿透性制空"這一概念舉棋不定的時候,新一代的米波雷達、量子雷達,還有天基紅外系統,早就編織成了一張立體化的偵測網絡。

東風-17那乘波體彈頭,在大氣層邊上跟打水漂似的來回折騰,這軌跡把現有的反導系統都給繞暈了,根本算不過來,還有那鷹擊-21,從轟-6K上發射後,直接俯衝加速,簡直就是航母編隊的剋星。

和B-21那種需要前線機場來提供加油支援的武器不同,這些高超音速武器從內陸縱深地帶發射,就能覆蓋住太平洋的關鍵航道。

美軍設想B-21帶着無人機羣穿透防線,現實是它自己可能先成“籠中鳥”,西太平洋地區密佈的反隱身雷達陣列,配合北斗衛星的實時追蹤,讓隱身戰機無處遁形。

再加上東風-26D射程直接覆蓋關島,B-21計劃部署的基地全在火力範圍內,一位業內專家說得乾脆:“你還沒起飛,我的導彈已經訂好座標了。”

就像一場經典的錯位競爭一樣,B-21的發展也讓衆多的民間外的“預言家”們都紛紛的“亮劍”了,美國如今還在抱着冷戰那套老思路造飛機呢,可它的對手早就用智能網絡把天羅地網給織起來了。

而當了B-21的“大秀”者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都在吹噓其能“指揮”無數的遠程無人機時,我們的東方大國的無人艦隊就已經悄悄的出現在了南海的巡航線上;而當美軍還在糾結如何將核能和常規的軍事力量統一起來的“核常兼備”的大難題時,我們的東風快遞卻已經實現了“一小時的全球直達”。

這場博弈也從戰術的層面上印證了現代戰爭的深刻真理:真正的強者並不是單純的以武器的性能爲高低的簡單的比拼,而是更深層的體系的破擊的智慧。

轟炸機的隱身神話逐漸褪色同時,未來打擊的形態必將由更快、更智能、更難以捉摸的高低平的打擊方式代之。

儘管B-21的確可能在某些局部的衝突中能展現出其所謂的“先進性”和“威力”,但卻在大國的對抗中,卻只能像一枚時遲失速的棋子般,在剛剛將其擺上棋盤的那一瞬間就已經發現了自己所處的棋局早已悄然的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