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廣東人愛喝湯?

來源: 更新:

在廣東,“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不僅是一種飲食信條,更是滲透於日常生活的健康哲學。


面對嶺南地區長夏無冬、溼熱交蒸的氣候,廣東人將“藥食同源”的中醫理念與烹飪技藝完美融合,創造出以湯爲載體的養生智慧。


今天,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大內科吳偉教授團隊將從中醫體質學、氣候適應性以及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系統解析廣東湯飲文化所蘊含的醫學內涵。



















溼熱環境氣候,塑造嶺南湯飲“基因”


廣東地處亞熱帶,常年高溫多溼。《黃帝內經》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其地卑溼”。


這種海拔比較低的地理環境帶來兩大健康挑戰:


① 溼熱困脾:天人合一,人們土薄地卑,脾胃運化水溼功能不足,溼邪易困阻於人體內。溼邪與熱邪交織,又易阻滯脾胃運化,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狀。


② 津液耗傷:天氣高溫,加速體液蒸發,引發人體陰津虧耗,導致口乾舌燥、煩渴欲飲的症狀。


中醫體質學研究顯示,廣東人羣普遍存在 “上熱下寒” 的體質特徵——表現爲面部痤瘡、口瘡(上焦熱盛),卻伴隨便溏、腹部畏寒(下焦虛寒)。


這種體質與“冬藏不足”相關,需通過飲食動態調衡。


湯品恰是理想載體:飯前飲一碗熱湯,既能補充水分,喚醒脾胃,又避免冷飲直傷中陽,完美契合嶺南人的體質需求。


















藥食同源:湯中的本草“密碼”


廣東湯品的精髓在於 “寓醫於食”。


2024年《食品科學與營養》發表的一項針對3031名廣東居民的調查顯示:中藥在廣東人的飲食中非常普遍,消費率從2.6%至47.3%不等。


42種常用中藥融入日常湯飲,這些中藥大多具有理氣、清熱、燥溼、解毒、益氣和養陰等特性,其中排名前六的中藥爲:陳皮、金銀花、黨蔘、玉竹、羅漢果、西洋參。


這些藥材的配伍絕非隨意,而是嚴格遵循中醫性味歸經功效的理論:如陳皮八寶鴨就是廣東的一道經典而傳統的佳餚,結合嶺南地區的氣候特點在鴨肚中加入了陳皮等中藥材,陳皮帶有獨特的柑橘類香氣,略帶苦味,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功效,適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的症狀,日常煲湯、熬粥都是不錯的選擇。


這些藥材與食材的配伍深刻體現了中醫 “三因制宜” 的核心理念:


春夏季嶺南溼熱當令,主選甘涼之品(如冬瓜、薏米、雞骨草),取其清熱利溼之效,以順應氣候、化解體內鬱熱溼濁。例如經典的 “蠍子煲湯” ,便常用於清泄頑固溼毒。


秋冬季氣候轉涼燥或寒溼,則多用甘溫之物(如黨蔘枸杞桂圓羊肉湯),發揮溫補脾腎、益氣養陰之功,以抵禦寒邪、固護陽氣。如“五指毛桃燉雞湯” “花旗參燉雞湯” ,既能補氣養陰,其性又不過於溫燥,特別適合嶺南常見的“氣陰兩虛”體質者。


廣東湯品隨節氣更替而變,形成一套完整的 “四季湯飲時序表” ,這種時序調整的科學性已被現代研究所佐證,如夏季冬瓜湯中的皁苷、多糖成分可調節體溫中樞;冬季羊肉湯富含左旋肉鹼和血紅素鐵,改善低溫下的能量代謝。


















廣東湯飲特色:老火靚湯


廣東湯分爲煲、燉、滾、燴四法,其中“老火靚湯”(明火煲煮2~4小時)最具特色。這種工藝蘊含多重科學價值:


1、成分溶出優化:動物骨骼中的膠原蛋白在100℃以上持續水解,轉化爲易吸收的小分子肽;同時藥材脂溶性活性成分(如陳皮揮發油、人蔘皁苷)在長時間熱力作用下充分釋出。


2、營養利用率提升:研究顯示,豬骨鈣質在4小時煲煮後溶出率可達15.8%,遠超快煮湯。


3、安全性保障:持續沸騰可降解部分食材中的天然毒素(如扁豆中的植物凝集素)。


需注意的是,“湯渣棄食”存在營養浪費。湯中僅溶解10%~15%的水溶性營養素(氨基酸、維生素),大部分蛋白質、膳食纖維仍留存於固體食材中。建議人們飲湯時,合理搭配湯渣攝入,避免營養流失。


圖1 鮮豬雜冬瓜湯——清熱解暑


圖2 土豬肉沙蟲冬瓜湯——滋腎降火


圖3 原汁原味西洋菜湯——清熱解毒祛溼


圖4 黃鱔韭菜湯——滋腎壯陽


















飲湯注意事項


儘管湯飲益處顯著,可是仍需科學引導。


1、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避免盲目清熱、或滋補太過。


廣東以外地區人羣(尤其北方)長期飲用含金銀花、夏枯草等涼性湯品,可能導致脾胃虛寒;注意兒童及老人慎用含參類、蟲草的滋補湯,防虛不受補。


2、控鹽限時,降低健康風險。


老火湯嘌呤含量較高,高尿酸血癥者應限量飲用並縮短煲煮時間,或者改用清燉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鹽攝入<5g,而一煲湯常含3~5g鹽,需注意總量控制。


3、優化配伍,提升營養價值。


搭配維生素豐富的蔬菜(如冬瓜、節瓜、白瓜、白蘿蔔、紅蘿蔔、荸薺、白菜膽、韭菜、蒜子等),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避免菠菜、莧菜等高草酸食材與高鈣湯底同煮,防結石風險。


















結語


廣東湯飲文化是中醫“天人相應”理念的生活實踐,深植於嶺南獨特的氣候與地理環境中,融合了中醫體質調理理論與烹飪技藝,形成了一套動態平衡的養生文化體系。


對於醫生而言,理解這一文化不僅有助於指導患者合理飲湯,更能從中汲取“治未病”和疾病康復的靈感——將食物轉化爲維護健康的良藥。


正如《黃帝內經太素》所言:“空腹食之爲食物,患者食之爲藥物。”廣東湯飲文化正是這一古訓跨越千年的生動註腳。藥補不如食補!它提醒我們,最好的“藥房”往往就在那方飄散着煙火氣的廚房裏



【來源: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醫學指導:大內科 吳偉教授,文:心血管科 卿立金副主任醫師 王曉龍、許炯博】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