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家應用蒼、白二術治療脾胃溼類疾病的經驗分享

來源: 更新:

梁代醫藥學家陶弘景將《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所談之“術”列爲白朮與赤朮,其後始有白朮、蒼朮之分。


而國醫大師顏德馨之父、當代醫家顏亦魯被稱爲“茅白朮先生”,言其善用蒼朮、白朮(簡稱“二術”),經驗獨到。今將“術”之功效與顏公經驗敘述於後,以饗讀者。


《本經》談“術”


《本經》將“術”列爲上品,雲:“術,味苦,溫。主風寒溼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這裏所述之“術”未分白朮、蒼朮,故其言“術”的性味功效自然包括白朮與蒼朮在內。


清代陳修園在《神農本草經讀》中言及白朮謂:“此爲脾之正藥。其曰風寒溼痹者,以風寒溼三氣合而爲痹也。三氣雜至,以溼爲主。死肌者,溼侵肌肉也;痙者,溼流關節也;疸者,溼鬱而爲熱,熱則發黃也;溼與熱交蒸,則自汗而發熱也;脾受溼則失其健運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朮功在除溼,所以主之。”


雖然陳氏所解讀的是白朮,但所引用內容爲《本經》原文,故其所述亦應包括蒼朮之功效。


白朮飲片(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鑑微信)


陶弘景談“赤、白朮”


將“術”分爲白朮、蒼朮者,始於梁代陶弘景,他的名著《本草經集註》是《本經》的最早註釋本。書中將藥物分爲玉石、草木、蟲魚、禽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這是對藥物分類學的突破與創新。


陶氏將“術”歸爲草木類。《本草經集註》謂:“術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這裏說的“赤朮”即蒼朮。


蒼朮以出於江蘇茅山者爲佳,故又稱茅術或茅蒼朮。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首次將蒼朮單獨立條,南宋施發《續易簡方論》明確區別白朮與蒼朮的功效:“白朮肉厚而味甘,甘入脾能緩而養氣,凡養氣調中則相宜耳;蒼朮肉薄而味辛烈,辛烈走氣而發外,凡於治風去溼則相宜耳。”


到了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則曰:“白朮甘而微苦,性溫而和。赤朮甘而辛烈,性溫而燥。”


至清代黃元御《玉楸藥解》又謂:“白朮守而不走,蒼朮走而不守,故白朮善補,蒼朮善行。其消食納谷,止嘔住泄,亦(蒼朮)同白朮,而瀉水開鬱,則蒼朮獨長。”


由此可見,北宋之後到明清時期,白朮與蒼朮在文獻中的表達已經非常清楚了。


“茅白朮先生”


時間到了民國初年,在江蘇常州孟河鎮出現了一批馳名醫學家。他們以費伯雄、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爲代表,號稱“孟河學派”。其中以費伯雄尤爲突出,他用藥輕靈平淡,功效優異,其雲:“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爲神奇。”(費伯雄《醫醇剩義·序》)


光緒六年(1880年)春天,14歲的丹陽少年賀鈞(字季衡)拜於馬培之門下。跟師六年,20歲出師行醫,他沉靜溫和,精微細心,藥到病除,聲名鵲起。


賀鈞有一位得意門生顏亦魯,而顏公乃是國醫大師顏德馨之父。顏亦魯遇到最多的病是溼熱雜病,如溼溫、伏暑、春溫、風溼、暑溼、秋溫、冬溫等。怎樣治療這些溼類疾病?顏亦魯在認真學習前人經驗中得到了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就是多用透解、辛開、護陰、溫陽等法。


據記載,宋代名醫許叔微在年輕時,得了一種病,他睡前必飲酒,時感胃中轆轆作響,脅下疼痛,飲食減少,過十天半月,嘔吐出又苦又酸的胃液來,到了夏天,左半身不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這是一種說不清的怪病,許氏打破“醫不自治”的信條,認爲自己是“溼阻胃”引起的,於是他按照“用藥在精”的思路,選用蒼朮一味爲主藥,用蒼朮粉一斤、大棗15枚、生麻油半兩,調和製成小丸,每天服50粒,以後逐漸增加用量,每日服100~200粒,服用數月後,怪病逐漸減輕,最終痊癒。


這則醫案使顏亦魯回味良久,在隨後治療溼病中,他幾乎每病都會用到蒼朮。脾胃以膜相連,位居中土,土喜暖喜芳香,而蒼朮氣味芳香,味辛性溫,專走脾胃二經,藥證相合,氣味相投,故僅一味藥而收神功。


顏亦魯認爲,作爲祛溼要藥,蒼朮首當其衝,但白朮亦不可缺少。其將“二術”廣泛用於內、婦、幼、外科等病症中,甚至治療抑鬱症也用到“二術”。久而久之,患者給他一個雅稱:“茅白朮先生”。


特別是顏亦魯以蒼白朮爲主所擬定的健脾疏肝飲,藥簡效顯。其方藥爲:蒼白朮各9g,桂枝3g,茯苓9g,厚朴6g,鬱金6g,木瓜6g,谷麥芽各12g,姜半夏9g,青陳皮各6g,生甘草6g。此方含有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與平胃散等。用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患,具有健脾燥溼、疏肝理氣的功效。筆者曾應用於數例慢性肝病,療效如期。


▲蒼朮飲片(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鑑微信)


對“二術”之發揮


1962年顏德馨患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轉氨酶高達500U/L,連用葡萄糖加激素衝擊療法,不見好轉,身面浮腫,吐白沫痰,體重由130斤增重至165斤。


情急之下,他到南京找到父親顏亦魯。顏亦魯認爲脾土失運,不能養肝木生生之氣,按土壅侮木治之,擬方五苓散加蒼朮,治療一個月浮腫消退,痰沫消失,胃納大增,面色紅潤。


後以蒼朮一味,研末吞服,體力大健,後從未復發。


顏德馨繼承家父經驗,對蒼朮、白朮之應用更爲嫺熟。對於慢性疾患,常用白朮健脾益氣、蒼朮燥溼闢穢,習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二術”,振奮生化之權,起廢振頹。


如取補中益氣湯合“二術”治療內臟下垂、低鉀症等,每能應手取效;治療虛勞病,常於大補氣血方中加入“二術”,使患者服後無中滿之弊;對於痰飲病,常於方中加“二術”,加快痰飲的運化;凡耳源性眩暈,由痰飲壅盛所致者,常用蒼朮加入澤瀉湯取效。


其他如氣虛夾溼者,蒼朮、黃芪並用;溼熱並重,傷及胃陰者,蒼朮與玄蔘、石斛、麥冬同用;肝陰虧夾溼,目昏便燥,可用蒼朮與黑芝麻拌炒。並雲:夏季服苓桂術甘湯防治哮喘,頗有效果。


顏氏中醫第三代接班人顏乾麟在談到經驗時說:“很多患者跟了我四五年或者七八年,按理說中藥一直喫會反胃的,但是他們喫我的方子,從來沒有這種感覺,我的祕密就是方子里加了蒼朮這味藥。”


他笑着說:“蒼朮可以說是顏家一寶。”換句話說,顏家是蒼白二術的“人間知己”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毛德西 河南省中醫院,中藥圖片來源:藥用植物圖鑑微信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