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牛奶“寒涼”?試試這些搭配

來源: 更新:


作爲一位臨牀營養師,平時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喫什麼食物補鈣最好?既然要說最好,如果排除過敏因素,牛奶及奶製品是最好的補鈣食物。


然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國人日均乳製品攝入量不足推薦量的1/10。究其原因:


一是國人對於牛奶的營養價值認識還不夠深入,覺得可有可無;


二是部分人羣脾胃比較虛寒,因牛奶偏“寒”,食用牛奶後擔心加重本身虛寒症狀;(注:虛寒的人羣平時容易表現爲:喜歡喫暖的食物、口淡不渴、四肢偏涼、大便偏稀、舌淡胖嫩,舌苔偏白,喫了涼的食物以上症狀容易加重)


三是部分人確實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況,食用牛奶後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


但無論是中醫的“寒溼困脾”,還是現代醫學的“酶不足”,這些都並非無解困局,通過改良飲奶方式,融合國人的飲食智慧,牛奶也能變成你的“補鈣好搭檔”。




牛奶到底有多重要?




中醫視角:


中醫認爲牛奶味甘、性微寒,具有補虛損、益肺胃、養血、生津潤燥、解毒等功效,對於體質虛弱,需要補益身體、血虛、燥熱、口燥咽乾等症都有一定的療效。


營養學視角:


牛奶富含鈣和優質蛋白(每100克平均含鈣107毫克,蛋白質3.3克,參考中國食物成分表第六版),牛奶鈣是所有食物鈣中最容易吸收的一種,相較於藥物補鈣,它發生結石的風險更低。


研究表明,乳製品的攝入不足可能導致關鍵營養素的攝入不足,增加骨折風險、影響兒童骨量峯值,並可能與代謝綜合徵、高血壓等疾病風險增加有關。


奶及奶製品推薦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兒童及青少年:每日300克;

成年人:每日300-500克;

孕婦/乳母:每日300-500克。



疑問解答:以前的人不喝牛奶,爲啥不缺鈣?




1、他們會進食其他含鈣豐富的食物,例如豆製品、綠葉蔬菜、堅果種子等等;


2、他們戶外活動更多,自身合成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


3、他們體力活動及負重活動更多,骨骼更加健康;


4、他們平均年齡較短,還沒有到骨質疏鬆的高發年齡。



怕牛奶“寒涼”?試試這些搭配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牛奶與溫性藥食搭配,既抑制了牛奶的寒性,又調和了脾胃,保留了牛奶的營養,尤其是脾胃虛寒但又想喝奶的人羣非常適用。


1、紫蘇牛奶



【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和胃。


【原料】鮮紫蘇葉10g(或幹品2g)、牛奶250ml。


【做法】紫蘇洗淨,加水100ml煎煮3分鐘,濾葉後將水倒入牛奶,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白砂糖或蜜糖。


2、姜撞奶


【功效】溫中止嘔。


【原料】全脂牛奶250ml、老薑汁15ml、白砂糖15g。


【做法】牛奶放糖加熱至70°C,快速衝入薑汁,靜置凝固。


3、肉桂粉牛奶



【功效】散寒止痛。


【原料】牛奶250ml、肉桂粉1g、核桃碎少許。


【做法】肉桂粉與熱牛奶攪拌均勻,撒核桃增香。


4、艾葉牛奶


【功效】溫經散寒。


【原料】鮮艾葉10g(或幹品2g)、牛奶250ml。


【做法】艾葉洗淨擠幹水分,加水100ml煎煮3-5分鐘,濾葉後將水倒入牛奶,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白砂糖或蜜糖。


注意事項:食療方孕婦需慎用艾葉、肉桂;艾葉不建議長期大劑量使用;糖尿病者可選無糖配方。



乳糖不耐受?三招搞定




1、小劑量啓動,腸道漸適應:從每日飲用牛奶30-60毫升開始,逐步增加,可少量多次緩慢增加到每天總量250毫升,避免空腹喝奶。


2、食物混搭,減緩不適:燕麥牛奶粥、牛奶蒸蛋、牛奶蛋糕、牛奶泡饅頭等食物混搭,或者喝奶前進食一些穀類食物、蔬菜等,可延緩乳糖吸收速度,減輕不適。


3、替代產品的選用:酸奶乳糖成分降低可選用,市面的低或無乳糖牛奶也可以選用(因乳糖已分解,需要留意血糖的問題)。增加益生菌和益生元也可以降低乳糖不耐受的情況。



小結




牛奶非“萬能藥”,亦非“洪水猛獸”。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寫道:“安身之本,必資於食……。”牛奶不必是禁忌,而應是因人而異的滋養選擇,我們通過改良方法也可以輕鬆愉快的享用美食。


總結口訣:害怕牛奶寒涼,薑桂紫艾來幫忙;乳糖不耐受,少量開始,混搭來。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臨牀營養科,作者:許欣築】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