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補藥之長”黃芪起沉痾?國醫大師張志遠用藥經驗分享

來源: 更新:

黃芪味甘,微溫,補氣之功最優,故推爲補藥之長,而名之曰“耆”也,善治諸虛羸弱之證。


用黃芪治療早搏與養陰之生地黃同用。黃芪溫補升氣,乃如雨時上升之陽氣;生地黃甘寒滋陰,乃將雨時四合之陰雲也,二藥並用,具陽升陰應,雲行雨施之妙,氣充陰足脈道盈滿通利,早搏不存矣。


肥胖症患者,都有滿悶短氣,動則氣喘,心悸乏力之症,此乃胸中大氣下陷兼不足之症;黃芪補氣兼能升氣,且黃芪之性,又善開寒飲,以其能補胸中大氣,大氣壯旺,自能運化水飲,至於與防己、白朮、澤瀉、首烏配伍,取其皆能利水祛溼化濁降脂之功,使溼濁去,水飲消,清濁分明,久之必降脂輕身。


用其治臌脹,一者取之益氣扶正,因臌脹爲病,病機多爲本虛標實,虛實互見;二者取黃芪善利小便之性,使壅於體內的水溼從小便而去;與丹蔘、益母草、蒼朮等同用,是“脹病亦不外水裹、氣結、血瘀血不利則爲水”。取其化瘀利水,理氣健脾之功,俾能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寓消於補,祛邪而不傷正,使脹消而不能復矣。


重症肌無力,據其發病機理,血氣虛受風,黃芪與當歸配伍名當歸補血湯,氣能生血也;雞血藤使血行風自滅;膽南星治“筋痿拘緩”,得黃芪補益之力,其效尤宏;複用菖蒲通九竅,竅開目明,諸症皆能卻也。



01

過早搏動


方用益氣復脈湯。


藥用:黃芪150g,生地黃120g,桂枝、炙甘草各12g,甘松15g。


此病屬祖國醫學“心悸”的範疇,本方取《傷寒論》“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意,以大劑黃芪益氣復脈;大劑生地黃滋陰復脈;桂枝、甘草名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通陽復脈。


本病患者多精神緊張,思慮過度,佐甘鬆開鬱結,且現代藥理證實,生地黃、甘松皆有調整心律的作用,諸藥配伍,酌情化裁,可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加紫石英30g,茯苓18g;心動過緩加熟附子15g,紅參9g。臨牀療效肯定。


但大劑量黃芪在“過早搏動”的應用中,有時可出現脈搏散亂,歇止無定,病情似有加劇之勢,此乃陰足而脈道盈滿通利之兆,自當無虞。


02

單純性肥胖


方用益氣消脂飲。


藥用:黃芪180g,防己、白朮各15g,澤瀉、生首烏各30g,草決明15g,水蛭、荷葉各6g。


大凡肥胖症患者,多屬氣虛痰溼爲患,本方以大劑黃芪益氣利水消脂;配伍防己、白朮、澤瀉、首烏皆能利水消脂、降濁除溼;水蛭化瘀祛脂;荷葉升清降濁爲佐。配合體育鍛煉,控制飲食,日飲毛峯茶15g,常以山楂爲食,堅持數月,無不效驗。


但黃芪用量應在150~250g爲宜,若黃芪每劑少於60g,則益氣利水消脂作用甚差。


03

臌脹


方用益氣五苓散。


藥用:黃芪200g,丹蔘30g,蒼、白朮各20g,茯苓18g,豬苓30g,澤瀉50g,益母草100g,車前子(包)30g。


臌脹多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治當扶正顧本爲先,兼以利水化瘀祛溼理氣,寓消於補,祛邪而不傷正。


應用大劑黃芪益氣扶正利水;蒼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理氣利水、行溼散滿;丹蔘、益母草利水化瘀;如屬惡性者,加半枝蓮、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山慈菇、龍葵以抗癌消癥。


本病切忌應用峻下逐水之劑,以免耗傷正氣,邪去正傷,邪氣復來而醫者束手。


04

重症肌無力


方用黃芪膽星正瞼湯。


藥用:黃芪120g,紅參、白朮各15g,茯苓18g,當歸、雞血藤各30g,菟絲子、枸杞子各18g,膽南星、菖蒲各15g,佛手9g。


本病的病因病機是血氣虛受風所致。


本方以大劑量黃芪配紅參等益氣提攝;至於膽南星,《本經》謂天南星主“傷筋痿拘緩”,制以膽汁者,令其專人肝膽經也(《內經》謂肝開竅於目),同時《本經》又謂黃芪主“大風”,此二藥相伍,使“緩縱”卻,風邪去;復以菖蒲“祛寒溼痹……通九竅,明耳目”;菟絲子、枸杞子補肝腎之精;當歸、雞血藤養血活血,血行風自滅;佛手舒肝理氣爲佐。


如兼腎陽虛者,可加熟附子12g,仙靈脾18g。


本方爲治重症肌無力的效驗方。■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本文摘自《張志遠學術經驗輯要》】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