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髮現:一旦患上糖尿病,身體往往會有這幾種異常,別忽視了!
糖尿病已成爲一種極爲常見的慢性疾病,嚴重威脅着人們的健康。我國糖尿病患者數量急劇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患者人數已過億,且仍在持續攀升。糖尿病猶如一個隱匿的“健康殺手”,早期症狀往往較爲隱匿,容易被人們忽視,等到發現時,病情可能已經發展到了較爲嚴重的階段。因此,瞭解糖尿病的早期症狀,對於及時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

血糖升高,身體往往會有這五種異常
症狀一:多飲多尿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時,由於體內自身存在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糖不能有效利用,超過正常的腎糖閾值,然後從尿中過多地排出葡萄糖。尿中排糖濃度增加,會導致尿滲透壓增高,出現滲透性利尿。腎臟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從而引起多尿。
在日常生活中,多尿表現爲每日尿量明顯增多,正常人每日尿量約爲1500-2000毫升,糖尿病患者尿量可達2500毫升以上,甚至更多 ,排尿次數也會增多,從原本的每天3-5次,可能增加到8次以上,夜間排尿次數也會增加,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多尿導致身體失水,患者會感到極度口渴,進而頻繁飲水,有的患者一天的飲水量可達2000毫升以上,且口渴感難以緩解 ,即使大量飲水,仍然覺得口乾舌燥。

症狀二:多食易飢
糖尿病患者身體無法充分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內爲身體提供能量,身體就會誤以爲處於“飢餓”狀態,於是向大腦發出飢餓信號 ,促使患者頻繁進食。
有些患者原本正常的食量會大幅增加,一頓飯可能會比平時多喫很多,而且進食後不久又會感到飢餓,有的患者甚至在兩餐之間也需要加餐,一天進食次數從常規的3次增加到5-6次。例如,一位原本食量正常的上班族,突然發現自己每餐都能喫下平時兩倍的食物,還總是在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左右就餓得不行,必須喫點東西才能緩解。

症狀三:體重驟降
在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抵抗的情況下,身體無法充分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會開始分解脂肪和蛋白質來提供能量。脂肪和蛋白質的大量消耗,會導致體重明顯下降。
一般來說,在兩三個月內,體重至少下降原來體重的5%-10%,就屬於比較明顯的下降。比如,一位原本體重70公斤的患者,在患病後的兩三個月內,體重下降了3.5-7公斤 ,這就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有的患者體重下降速度較快,在剛發現糖尿病且血糖較高時,如空腹血糖10mmol/L,餐後血糖15mmol/L以上,體重可能會在短期內下降10-20斤左右。還有部分患者,隨着病情進展血糖逐漸升高,可能在3-4年時間內體重下降10-20kg。

症狀四:視力模糊
高血糖會對眼睛的晶狀體和視網膜產生不良影響。血糖升高時,眼球內的晶狀體水分增加,導致晶狀體變凸,屈光力增強,從而引起視力模糊。同時,高血糖還會損害視網膜的微血管,導致視網膜病變。
患者通常會感覺看東西不如以前清晰,像是眼前蒙了一層霧,原本能輕鬆看清的事物,現在變得模糊不清 ,閱讀、看電視、開車等日常活動都會受到影響。

症狀五:皮膚瘙癢
高血糖會使皮膚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細菌或真菌感染,而且高血糖導致的皮膚乾燥,也會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瘙癢。這種瘙癢可能是全身性的,也可能集中在局部,如外陰、肛門、手腳等部位。
全身性瘙癢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更爲常見,瘙癢程度不一,有的只是偶爾輕微瘙癢,有的則是持續性劇烈瘙癢,讓人難以忍受,搔抓後可能會出現紅斑、丘疹等皮膚損傷。局部瘙癢中,女性外陰瘙癢較爲常見,這是因爲高血糖使局部酸鹼度改變,利於真菌繁殖,引發感染,瘙癢往往比較頑固,即使使用一些止癢藥物,也容易反覆發作。

糖尿病的治療建議
1、飲食控制
控制總熱量,根據個人的年齡、性別、體重、活動量等計算每日所需熱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比例,分別約佔總熱量的55%、25%和20%。主食可選擇全穀物、雜豆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糙米、紅豆等,減少精製穀物的攝入,每天主食攝入量控制在200-300克左右。
多喫蔬菜,保證每天蔬菜攝入量在500克以上,如菠菜、西蘭花、黃瓜等,以增加飽腹感,降低餐後血糖上升速度。水果可在血糖控制平穩時適量食用,選擇低糖水果,如蘋果、柚子、草莓等,每天攝入量不超過 200 克,且要放在兩餐之間食用。避免高糖、高脂、高鹽食物,如糖果、油炸食品、醃製食品等。
2、運動療法
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強度以運動時微微出汗、稍感疲勞但休息後可恢復爲宜。快走時每分鐘步數保持在100-120步左右。也可適當進行抗阻力運動,如舉啞鈴、俯臥撐、仰臥起坐等,有助於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 ,抗阻力運動可每週進行2-3次。運動時間選擇在飯後1小時左右,避免空腹運動,以防低血糖發生。運動前要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運動後進行拉伸放鬆。

3、藥物治療
根據糖尿病的類型和病情,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常見的口服降糖藥物有雙胍類(如二甲雙胍)、磺脲類(如格列美脲)、格列奈類(如瑞格列奈)、噻唑烷二酮類(如羅格列酮)、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阿卡波糖)等 。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依賴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在飲食和運動控制不佳時,也可能需要使用胰島素。藥物的劑量和使用方法需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增減或停藥 ,以免影響血糖控制效果,引發不良反應。

4、血糖監測
定期監測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睡前血糖等 ,可使用血糖儀自行監測。對於血糖控制不穩定的患者,建議每天監測4-7次血糖;血糖控制平穩的患者,可每週監測2-4次。同時,定期到醫院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瞭解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一般每3個月檢測一次。根據血糖監測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糖尿病並非不可戰勝,只要我們重視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預防,就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希望大家都能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遠離糖尿病的威脅,擁有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