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國大學生手搓轟炸機,愛刷抖音的美國人天塌了。

來源: 更新:

以下文章來源於差評X.PIN,作者差評君

最近幾天估計不少人都刷到這個視頻:

一羣學生參加的飛機比賽,反覆起飛、空投轟炸,換上新裝備以趕緊迅速起飛下一輪,像F1似的。

而這個翼展3米的純手搓飛機,在五分鐘內完成了整整8次轟炸......

網友們一看這還得了,這要是換成3D打印材料,整點真的彈藥上去,馬上就能變成能上戰場的轟炸機了啊。

還有不少網友都說,這難怪咱國家又是六代機又是艦載機的,原來這幫大學生上學的時候就已經在搞飛機了。

有人還把這段視頻傳到外網,結果有外國人回覆說,你看看中國大學生在幹啥,美國大學生這波輸起跑線上了。

但更多人問的其實是:這啥比賽這麼硬核?怎麼之前沒見過?

玩航模的差友估計看出來了,這比賽就是中國大學生飛行器設計創新大賽,簡稱CUADC。面向全國大學生開放報名,像北航北理西工大這些制裁名單上的國防七子院校幾乎每年都全部參加。

跟這個類似的還有中國國際飛行器設計挑戰賽,CADC,這個更是重量級,面向世界高校甚至部隊院校,全部都可以來參加這些比賽。

說來也巧,哥們當年在學校的時候,正好也搞過這個比賽,這次正好跟大家嘮嘮這比賽具體怎麼個事。

如果你只看視頻,估計頂多就覺得這就是一羣大學生在遙控個大號玩具。

圖源:北京理工大學

然而實際上,這倆比賽,尤其是CADC,可是跟美國的SAE、歐洲的ACC並稱世界三大頂級飛行器設計賽......

而他們的比賽項目,光聽這名兒就挺硬核,開頭那個是“對地偵察與打擊”、還有“垂直起降載運”、“航天火箭發射回收”……每一個都直接對標着現實裏的軍用或前沿技術,所以網友的猜想還真沒錯,這些技術還真就可以上戰場的。

不過要參加這種比賽,那也不是一般水友可以玩的,你得是個全棧的航空工程師。

什麼意思呢,拿哥們當年參賽的經驗來說,要造這麼一個能比賽的飛機,過程其實跟真實的飛行器設計沒啥大區別。

從最開始的氣動佈局、結構設計、飛控算法,到中期的材料選擇、機體制作、電路焊接,再到最後的飛行調試、任務規劃、現場操控,所有活兒,都得你們團隊自己幹。

也就是說,你不僅要懂空氣動力學,還要懂材料力學、自動化控制,甚至是圖像識別,不然比賽任務就沒法做。

具體來講,首先從一開始你就得選設計方案,是用常規佈局,還是整個飛翼玩玩?翼型是用升力大的克拉克Y,還是速度快的NACA?每一個選擇,都決定了你飛機最終的性能。

然後還要搞電腦仿真,用軟件把設計的飛機模型扔進去,跑流體力學仿真,看看氣動效率怎麼樣;再跑結構力學仿真,看看哪塊骨架最容易斷。

等到仿真過關了,才輪到動手。別以爲都是3D打印,很多時候,靠的就是一雙手,飛機骨架都是要把碳纖維杆和輕木,一點點切割打磨,粘接出來的。

從畫圖到上天,每一個環節,都是對知識、手藝和耐心的三重考驗。這裏面不僅是單純的技術比拼,也是對一支團隊的考驗,比的就是哪個學校的航空航天工程師們更有潛力。

也正是因爲這種從零到一的全流程創造,才讓CADC和CUADC的賽場,變得極具想象力。

除了國防七子,賽場上還有清華、國防科大這些頂級學府,還有桂林航空、南昌航空、瀋陽航空這些航空特色院校,每年上千號人,帶着他們千奇百怪的作品來打擂臺。我說白了比航展都好看。

浙江大學的3D打印聯結翼佈局運輸機丨航模情報局

有多少常規佈局飛機,旁邊就停着多少科幻感十足的飛翼;有人爲了升力,喪心病狂地搞出了三排機翼的“怪物”;甚至還有人,復刻了達芬奇手稿裏的撲翼機,像鳥一樣扇着翅膀起飛。

整個賽場,就像一百年前飛機剛發明時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充滿了各種眼花繚亂、天馬行空的嘗試。每一個奇特的造型背後,都是一幫年輕人對航空最純粹的熱愛和探索。

同濟大學的雙翼鴨式佈局運輸機丨航模情報局

那看到這你可能要問了,所以這幫大學生搞這些,圖個啥?不就是個比賽嘛,能保研還是能加分咋的?

其實吧,這比賽的真正價值,根本不在那個獎盃上。

雖然這比賽看着炫酷,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其實都只是航模愛好者小圈子裏的“內部狂歡”。然而這兩年,隨着大家對咱們國家航空事業越來越關注,又是六代機又是艦載機的,CADC和CUADC也開始慢慢“破圈”,這才進入了大衆的視野。

它沒有像RM機甲大師賽那樣,有大疆在背後運營,有演唱會級別的場館和直播。CADC和CUADC的現場,更像是一場純粹、原始的技術交流會。

但它的價值,恰恰就在於這種純粹。

這些學生們純粹的熱愛,給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帶來了最優秀、最硬核的後備人才。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咱們的C919大飛機,事業部主任李青,就是從小玩航模一路成長起來的。他的職業軌跡,完美詮釋了這項賽事與國家重點型號工程之間的無縫銜接。

往老一輩說,新中國航空事業的奠基人,顧誦芬、朱寶鎏這些泰斗級專家,當年都是上海交大航模隊的骨幹。

可以說,從我們國家航空事業起步那天起,航模這個火種就沒斷過,一直在爲國家的藍天事業輸送最頂尖的大腦。

到了現在,這些航模比賽,更是成了中國航空航天的人才流水線。這幫在比賽裏卷生卷死的學生,畢業後超過60%的人,直接進入了航空航天院所、科技大廠和軍工單位。

你獲獎了,去航空工業、航天科技這些單位校招,基本就是綠色通道。有個哥們,大二拿了個CADC省級獎,暑假就直接進了航天一院實習。

神舟八號的軌道規劃、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算法……背後都有從這些比賽裏走出來的牛人。

要這麼來說,你說這幫學生現在是在玩也對,說他們是在爲了未來,真刀真槍地演練,也沒毛病。今天在賽場上模擬空投的炸彈,明天可能就會去設計真的導彈;今天在熬夜調試的飛控,明天可能就會用在真的無人機上。

所以現在當我們回頭,再看看那個讓網友們驚歎的“轟炸”視頻時,兄弟們估計就能品出來新的味道了。

說白了,大家看到的其實不只是學生們手搓的飛機,更是因爲我們看到了,爲什麼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能一路狂飆的密碼:

它背後是無數個像這樣的實驗室和賽場上,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在不眠的夜晚、燒糊的電調、炸碎的機翼中保持着熱愛,和永不言棄的熱血。

他們放飛的是航模,但承載的,卻是整個國家關於藍天的夢想。

撰文:納西

編輯:江江 & 面線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航模情報局、北京理工大學航模隊、CADC、中國AOPA、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

封面圖來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春逐夢,雲霄亮劍!這些北航學子,全國冠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差評X.PINID:chaping321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