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外褲,到底能不能直接坐牀上?

來源: 更新: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穿着在外奔波了一天的衣服和褲子,回家後直接往沙發或牀上一坐、一躺,心裏偶爾會泛起一絲噁心的感覺。

一想到這些衣物碰過各種公共場所的表面,比如地鐵座位、辦公室椅子和餐廳座椅,甚至不知道此前都是哪些人接觸過的,就覺得渾身不自在。要是上網刷到噁心的圖片和視頻,像下圖,整個人都不好了……

圖片來源:社交平臺截圖

問題來了,這種健康擔憂有必要嗎?穿着外褲能直接坐在牀上嗎?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一下。

太長不看版:

對於大多數健康人羣來說,日常外出穿的衣服傳播疾病的風險其實很低,不必過分擔心。但以下情況需要留意:

  • 醫務人員、清潔工等高風險職業人羣,工作服可能攜帶較多病原體,建議不要穿回家;
  • 如果家中有免疫力較低的成員,比如慢性病患者等,應保持警惕,避免機會性感染;
  • 從防過敏角度,建議回家後更換外衣,尤其適合季節性過敏人羣。

除衣物清潔外,堅持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纔是預防病原體最有效、也最經濟的方式。

對大多數健康人羣

不用過於擔心

對於大多數健康人而言,通過日常外出衣物感染傳染性疾病的概率很低。

雖然理論上衣物可能在疾病傳播中扮演“中間”角色,但它的重要性尚不明確,而且總體風險很小。之所以這樣說,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需要足夠數量的病原體

大多時候,外衣上存在的極少量病原體並不足以讓人生病,一般都要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引發感染。

2.病原體存活時間有限

不少導致呼吸道和胃腸道疾病的病原體在體外存活的時間並不長。一項針對新冠病毒的建模研究發現,病毒在棉質衣物上會比較快地失活,甚至,僅乘車通勤後回家,衣物上有傳染性的病毒量就可能減少 80% 之多。

3.衣物纖維的“吸附”作用

衣物的纖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鎖住”病毒和細菌顆粒,讓它們不那麼容易通過接觸轉移到人的手上或其他表面。

4.傳播效率遠低於直接吸入

主流觀點認爲,與直接吸入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相比,衣物上附着的病原體“生物利用度”要低得多。同樣的,新冠病毒的建模研究發現,由衣物上的懸浮顆粒引起的“二次吸入暴露”情況,要比在工作場所的吸入暴露低 2 到 3 個數量級,這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要注意的特殊情況

和普通外衣不同,醫務人員的白大褂則是公認的傳播載體。

研究發現,醫護人員的白大褂上經常會沾染上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VRE)等致病菌。類似地,針對護士白大褂的研究顯示,50% 的樣本都有致病菌污染,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

不止於此,白大褂上的細菌污染程度還會隨着工作時長而增加,這些細菌甚至可以在白大褂上存活數天到 3個月之久。

爲了防止病原體從醫院傳播到醫院外(尤其是家中),對於醫務工作者,要應儘量避免在醫療區域外穿着白大褂,更不要把白大褂穿回家、帶回家和其他衣物一起清洗。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除了上面聊到的白大褂外,個別特殊職業和情況下的外衣,也比普通人要有更高的傳播風險。

比如,處理垃圾的工人的工作服就比較髒。甚至有學者統計過,從他們的工作服檢測出了 275 種真菌和 54 種不同的細菌。可想而知,如果不注意衛生,這些微生物很可能會通過衣物被帶到家中各處。

上面這些微生物不一定致病,但如果是遇到一些偶然情況,比如家庭成員免疫功能低下,則可能會出現醫學上說的“機會感染”。此外,在集體環境中,共用毛巾、牀上用品等個人物品(不僅限於衣物),也是已知的感染傳播途徑。

最後,要是遇到衣物被體液、嘔吐物弄髒,要立即更換和清洗。如果皮膚有開放性傷口、燒傷等情況,護理上也要特別注意。

外衣的另一個風險

可能攜帶過敏原

上面討論過,對普通人來說,通過外衣感染疾病的總體風險比較低,但外衣還有另一個被忽略的風險,那就是許多常見的過敏原(例如花粉)會通過外衣“搭便車”進入我們的家中。

如果你是季節性過敏(例如花粉過敏)患者,就要特別注意了,可以採取下面的措施來預防過敏:

1:回家後立即脫掉外衣

2:定期用吸塵器清潔布質傢俱

3:由於花粉也會附着在人的皮膚、頭髮甚至眉毛上,在花粉季外出時可以考慮戴上帽子和太陽鏡,且回家後洗頭、洗臉。

比外衣更直接的傳播途徑,有這些↓

常見的疾病傳播途徑

無論病原體來自哪裏,良好的手衛生是阻斷傳播鏈、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其實,許多常見的疾病的傳播都和手有關係,比如被污染的手觸摸了眼睛、鼻子和嘴巴,就有感染的風險。

下面是幾個正確洗手的步驟,可供參考,圖片整理自參考資料

總之,穿外褲坐在牀上引發疾病的風險很低,不必過於擔憂。但如果自己或家人身體不適,又或者心裏感覺不舒服,換掉外衣外褲就好了。

參考文獻

[1] Curtis V, de Barra M, Aunger R. Disgust as an adaptive system for disease avoidance behaviour.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11;366(1563):389-401.

[2] Sally F. Bloomfield, Martin Exner, Carlo Signorelli, et al. The infection risks associated with clothing and household linens in home and everyday life settings, and the role of laundry. www.ifh-homehygiene.org

[3] Kvasnicka J, Cohen Hubal EA, Siegel JA, et al. Modeling clothing as a vector for transporting airborne particles and pathogens across indoor microenvironments. Environ Sci Technol. 2022;56(9):5641-5652.

[4] SELF. Is It unhygienic to wear “outside clothes” on your inside furniture? https://www.self.com/story/outside-clothes-inside-furniture

[5] About handwashing. https://www.cdc.gov/clean-hands/about/index.html

[6] Hand sanitizer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https://www.cdc.gov/clean-hands/about/hand-sanitizer.html

[7] Good hand hygiene: A simple, cost-effective way to save lives and transform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at all levels. https://www.who.int/

[8] How to wash your hands. https://www.nhs.uk/live-well/best-way-to-wash-your-handsMishra SK, Maharjan S, Yadav SK, et al. Bacteria on medical professionals'' white coats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 Can J Infect Dis Med Microbiol. 2020;2020:5957284.

[9] DaraniyagalaH, Dahanayake O, Dasanayake A, et al. Contamination of clinical white coats with potential pathogens and their antibiotic resistant phenotypes among a group of Sri Lankan medic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tudents. 2023; 11(1): 52–57.

[10] Transmission routes. https://www.ebsco.com/research-starters/life-sciences/transmission-routes

[11] ISSA. Can work clothes spread germs? https://www.issa.com/articles/can-work-clothes-spread-germs/

策劃製作

本文爲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唐教清 皮膚科主治醫師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覈丨徐敏 天津醫科大學代謝病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天津市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委員

策劃丨符思佳

責編丨符思佳

審校丨徐來 張林林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