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問:下雨天的時候,鳥都在幹什麼呢?
在下雨天,人類會躲在家裏,或者把原本的室外活動改到室內。
那下雨天鳥兒們要躲起來嗎?爲什麼總有些“傻鳥”呆呆地在雨中挨淋?躲雨的鳥兒們又沒有手機玩,它們都幹什麼呢?
下面我們就說一說鳥兒一般怎樣應對下雨天。
鳥類也會“未雨綢繆”
雖然鳥類不像人類一樣有天氣預報,但鳥類依然可以通過感受空氣溼度和氣壓等因素的變化,提前預判天氣。
比如,我們可能小時候就聽說過“燕子低飛要下雨”這樣的說法。在英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If birds fly low, expect rain and a blow”(如果鳥低飛,不是颳風就下雨)。
所以,鳥類在下雨天的時候會提前準備,畢竟不喜歡在下雨天出門的不只有人類。
在下雨天鳥類的羽毛可能會被打溼,被打溼之後不僅影響飛行,也會讓鳥類消耗更多的能量去維持體溫。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所以,它們也更希望找個乾燥的地方躲起來等雨過去,你在下雨天也不容易見到在外面飛來飛去的鳥。
但如果鳥類在下雨前沒有找到躲雨的地方怎麼辦?對此,也不用太過擔心,畢竟鳥類本身就“自帶雨衣”。
鳥類“自帶雨衣”
鳥類身體最外側的羽毛上,有許多細小的羽小枝結構,它們排列非常緻密。而且羽小枝的末端,還有羽小鉤。這些小鉤子一樣的結構能夠鉤住旁邊的羽毛的羽小枝,讓羽毛層層交疊,就像被拉起來的拉鍊一樣。
羽小枝與羽小鉤相互交疊在一起的電鏡照片,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這些結構比普通的拉鍊要更細密,形成了很好的疏水結構。當有少量的雨水滴落在羽毛上的時候,雨水會直接順着羽毛滑落下來,並不會滲透進羽毛內部打溼有保暖性的羽絨。
所以,穿着這樣的一身雨衣,小鳥們能在雨裏稍微堅持一會。但如果雨太大了,這樣的保護是不夠的。
尾脂腺和羽䎃
爲此,鳥類身上還有一些特殊的結構能進行一步增強羽毛的疏水性。比如,很多鳥類後背靠近屁股的地方,有一個叫尾脂腺的結構。
你在喫烤鴨的時候,如果烤鴨的屁股沒有被處理掉,可以切開看一看,這裏面有兩瓣相當大的脂肪團,這就是尾脂腺所在的地方。
尾脂腺的結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不同的鳥類尾脂腺分泌的成分會有差異,但主要是脂類,你可以把它們想象成特殊的“防水油”。鳥類在理毛的時候,也會用嘴把這裏的“防水油”塗抹到全身,讓羽毛更加防水。
塗抹尾脂腺的鵜鶘,圖片來源:Wikipedia
此外,還有一些鳥類有特別的粉䎃(讀 rǎn),如果有人養過鸚鵡,會發現它們理毛時候掉落下來的羽粉其實就是這種特殊的羽毛結構。粉䎃的主要作用是清潔羽毛、去除寄生蟲,並幫助羽毛保持蓬鬆狀態,這也能間接地輔助防水。
但是不同的鳥類,羽毛的疏水性、尾脂腺以及粉䎃的發達程度是不一樣的,這也導致了它們面對下雨天會有不同的應對態度。
對於麻雀、燕子、鴿子這樣的鳥來說,如果雨下得不是很大,能夠靠羽毛的防水性稍微支撐一會,或者稍微在雨中飛一小段去能遮風擋雨的地方也能接受。
而一般說來,鴨子、大鵝、鴛鴦之類的水鳥羽毛的疏水性更好,尾脂腺也相對更發達一些。(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它們整天泡在水裏,需要更好的防水能力。)
雨中挨淋的“傻鳥”。
而鷺類的粉䎃比較發達,它跟尾脂腺的油脂不太一樣,可以想象成特別的粉末狀“防水粉”吧,它們也能幫公園裏經常見到的夜鷺這樣的鳥防水。
對於水鳥這些羽毛防水性很好的傢伙來說,下不下雨的真的無所謂,也就用不着躲雨了。所以這些鳥可不是傻,它們只是強得不在乎下雨。
雨天這些鳥們聚集在一起幹啥?
拋開那些不用避雨的水鳥不談(畢竟它們肯定是該幹啥幹啥),其他的小鳥在躲雨的時候都做些什麼呢?
自然界裏的動物可不像人類這樣整天“喫飽了撐的”,它們沒有多餘的能量可以浪費,這些小鳥能喫飽就不錯了。所以在下雨天避雨的時候,它們無非也就是節約能量地待着,整理整理羽毛,好應對接下來的生存挑戰。
幸運的躲進人類家裏的小鳥。圖源:某社交平臺
像麻雀這樣的小鳥,也有可能聚集在一起取暖,從這一點上來看,至少它們不會太孤單。
聚集在一起的小麻雀。圖源:某社交平臺
如果小鳥沒有找到這麼好的遮風擋雨的地方,它們就只好在雨中挨淋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對於非水鳥來說肯定是不好受的,這會消耗它們寶貴的熱量以及耽誤覓食的時間。
怎樣幫助雨中的小鳥?
那在下雨天,我們能不能做點什麼去幫助這些雨中小鳥?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些小鳥是否真的需要幫助。大部分小鳥其實並不需要我們的幫助,對這些小鳥來說,不要去驚擾它們就是大家能提供的最好的幫助。
如果大家在野外看到了已經挨淋的小鳥,最好不要輕易靠近它們。雖然很多人是出於好意想去幫助它們,但這可能會把小鳥嚇跑,不得不冒着被雨淋溼的風險飛走,這對它們的生存來說是更不利的。對於飛到家裏窗臺上躲雨的小鳥也是一樣的道理,不要靠近或者開窗驚擾它們。
不過,有些小鳥可能真的需要幫助,比如在臺風或者暴雨之類的惡劣天氣下,小鳥可能會被大風吹跑撞到東西上受傷。
如果你遇到了這些受傷的小鳥,可以把它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注意給它們保溫。此外,可以聯繫野生動物救助機構,尋求專業的幫助(如果不確定你所在地方的野生動物救助電話,也可以聯繫 12345)。
總之,在漫長的進化中,小鳥們有自己應對下雨天的辦法,我們不用太過擔心,只要在最必要的時候伸出援手就好啦。
參考文獻
[1]Mohamed, Reda. (2019). Macro and Microanatomical Study on the Uropygial Gland of the Mule Du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8.
策劃製作
作者丨科學邊角料 科普創作者
審覈丨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動物學會監事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
策劃丨張一諾
責編丨張一諾
審校丨徐來 張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