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有的雞蛋 3 塊一斤,有的 5 塊一斤?農產品背後的“價值祕密”

來源: 更新: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倪元穎在 2025 科普中國說帶來演講《 72 變!看農產品如何“身價”翻倍》,一起了解科技如何挖掘農產品附加值,助力企業增效與農民增收。

以下爲倪元穎的演講節選:

不知道大家在逛超市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爲什麼有的雞蛋賣 3 塊錢一斤,有的賣 5 塊錢?有的車釐子賣 20 元一斤,有的賣 50 元,同樣的雞蛋、車釐子,爲什麼身價如此不同?

其實,農產品價格的差異,不僅僅源於其外觀和大小,更與它的品種、種植方式、加工深度和品牌價值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農產品背後的“價值祕密”。

育種改良:

從種子定 “身價”

品種是影響農產品價格的“第一關”。藉助現代生物技術育種改良,可以培育出更美味、更營養、更高產的新品種。

以小麥爲例,麪粉因用途對蛋白質含量要求不同:高筋粉(蛋白質含量高)適合作麪包,售價達 20 多元一斤;低筋粉次之,中筋粉僅需兩三塊一斤。過去我國高端高筋粉依賴進口,10 斤裝進口粉比國產普通粉貴近 100 元。但現在,我國育種科學家們經過長期努力,運用科學的手段和先進的技術,潛心培育出了高蛋白強筋性小麥新品種,可以替代進口的加工品質優等的一級麪粉,實現“一粒種子的產業逆襲”,既提升了小麥的價格,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更直觀的是玉米育種改良成果。過去的老玉米口感粗糙,多作飼料使用,按噸賣,如今改良後的鮮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彩色玉米等)成 “時尚零食”,銷售方式從按噸、按斤變爲按根,價值大幅提升。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綠色有機栽培:

科學管控賦予高附加值

很多人一聽“有機”,就覺得是智商稅,是概念炒作。其實並非如此。一個產品要想貼上“有機認證”的標籤,必須經過“重重考覈”,背後有着非常嚴格的法規、認證標準和科學技術作爲支撐。農產品綠色有機栽培主要是指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採用科學綠色種植標準,遵循自然生長規律獲得的農產品,這不僅是一種種植方式,更是一套嚴謹的、有科學背書的品質保障體系。

在我國,首先要對農產品種植的土壤、灌溉水和空氣進行嚴格檢測,確保源頭純淨無污染;然後在種植過程中不允許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和生長調節劑等,只能依靠科學智慧進行蟲害防治;最後最關鍵的是權威的農殘檢測,多達幾百項檢測的標準均遠遠高於普通食品的國家標準。

正是這一套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科學管控和質量保證體系,賦予了有機農產品極高的可信度和附加值。消費者支付的溢價,買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更是這份背後的嚴謹科學、健康保障和環境友好的價值理念。

初加工:

分級分類實現價值最大化

不知道大家買雞蛋時有沒有注意過,包裝上會標有 L、M、S 的號碼?這是大、中、小的意思,它是按照雞蛋的重量和外觀進行分級;L碼以上的大號雞蛋價格比普通雞蛋貴出 20%~30%,它特別受高端烘焙市場的歡迎,這樣分級銷售,不僅僅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實現了價值最大化,這就叫“尺寸經濟學”。

水果初加工增值更明顯:陽光玫瑰葡萄中,精品果賣幾十元一斤,殘次果需廉價處理;藍莓經挑選包裝,保質期延長 3~5 天;車釐子更是分級銷售的代表,按 “J” 分級,4J 果價格是混裝果的 2—3 倍。科學初加工標準推動 “農產品” 向 “商品” 轉變。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深加工:

科技 “點金”

讓普通農產品變身高價值產品

深加工是提升價值的關鍵,通過科技提取高價值成分,實現 “脫胎換骨”。

番茄和辣椒是典型代表。番茄紅素、辣椒紅素具有抗氧化功能,但直接食用難吸收。“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可以把番茄紅素、辣椒紅素這些高價值成分高效提取出來。提取後的番茄紅素是珍貴的天然營養素,只需微量,就能起到功效作用,還能讓人體更易吸收;而辣椒紅素則變身食品工業的“紅色黃金”,是一種安全、天然的優質色素。就這樣,幾元一斤的蔬菜實現了身價的百倍飛躍。除此之外,生薑、大蒜、花卉等也可通過精深加工挖掘高價值。

全產業鏈:

多環節協同實現 “喫幹榨盡”

如果將前面的方法都用上,就能構建一條強大的全產業鏈,可讓農產品最大化增值。

以蘋果產業爲例,它早已不是擺在水果攤上的普通水果,而是走過了從品種選育、初級分級包裝、精深加工,到副產物綜合利用的全產業鏈身價倍增過程。

育種家們根據不同需求選育不同的品種,有適合鮮食的,像清脆香甜的紅富士;有的適合加工,像汁多味濃的國光、紅玉等。鮮食的在採收之後,經過科學的分級,優質大果進入高端鮮食市場,中小果價格偏低,或者有些轉向榨汁、做果醬。而適合加工的品種,被送到果汁加工廠加工成濃縮蘋果汁,通過加工技術提高風味與營養品質,“喝得出的新鮮感”使消費者願意爲高品質買單,這樣可直接帶來利潤的增長。

同時,加工後剩餘的蘋果皮渣,經烘乾後送入果膠生產廠,從中提取天然果膠,這些果膠廣泛用於果醬、酸奶、糖果乃至醫藥化妝品中。我國蘋果產業已經實現了“喫幹榨盡”,展現出現代農業科技與產業融合的巨大潛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品牌與銷售:

打通價值落地 “最後一公里”

光有好的品種、精湛的加工技術還不夠,要讓農產品的高價值真正落地,走進更多消費者的生活,還需要做好“最後一公里”——品牌建設與營銷。

以贛南臍橙爲例,依託優越的自然條件產優質臍橙,2009 年“贛南臍橙”獲批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商標,憑藉地理標誌的影響力,贛南臍橙迅速在全國市場打響知名度,讓消費者 “認標識認品質”。同時,藉助電商和直播拓展銷售渠道,走進千家萬戶。

品牌建設與營銷不是 “花架子”,而是農產品價值 “落地生根” 的關鍵。當農產品兼具科技 “硬實力” 與品牌 “軟實力”,才能真正 “身價” 翻倍,既提農民收入,又供消費者優質產品,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農產品 “身價翻倍” 非簡單漲價,而是靠科學手段提品質、挖價值,實現農民與消費者共贏。消費者獲更豐富安全的選擇,農民靠優質產品增收。隨科技進步與市場完善,更多普通農產品將借育種、綠色種植、加工升級、品牌打造實現價值飛躍,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策劃製作

演講人丨倪元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