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發展不應讓任何一個人落後,他們探討共贏與共治之路

來源: 更新:

日前,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人工智能的全球發展與治理:共贏與共治之路”論壇在上海阿里巴巴徐匯濱江園區召開。本次論壇聚焦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協同建設,倡導以“共贏”理念推動技術紅利廣泛共享,以“共治”路徑回應跨國治理需求,促進人工智能開放、包容、普惠、向善發展。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發佈了《從共識到行動:構建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研究報告。報告系統回顧了過去一年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最新進展,強調國際社會正從理論探索向務實行動轉變。面向未來,報告建議人工智能治理應秉持“以人爲中心”的價值導向,構建更加靈活高效的敏捷治理框架,建立大國間合作的“安全區”和更具包容性的國際協作網絡,推進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建設,確保人工智能發展成果惠及全人類,實現技術創新服務於人類福祉。

“爐邊對話”環節,由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主持。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顧問、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中美人工智能二軌對話美方牽頭人、美國微軟公司前首席研究與戰略官克瑞格·蒙迪(Craig Mundie)圍繞未來人機關係、中美人工智能合作等主題作深入探討。

論壇上,“人工智能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2025全球青年AI未來創新賽(AI for SDGs - 2025 Global Youth AI Future Innovation Competition)”正式宣佈啓動。本屆大賽選擇“生態環境與綠色轉型挑戰(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Green Transition Challenges)作爲主題,聯合國大學全球人工智能網絡發起主辦,聯合國大學澳門研究所、北歐創新中心聯合承辦。

聯合國大學澳門研究所所長黃京波說,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在於“包容性”——AI發展不應讓任何一個人落後。她特別關注最脆弱羣體在AI就業衝擊與環境代價中的真實痛感,提醒如果忽視這些羣體的需求,再精密的框架也將流於空談。她認爲聯合國的最大價值在於促成各方共識,包括政府、民間、媒體、企業、個人等,最終把AI向善融入每一行代碼、每一條法規,讓每一次算法迭代同步轉化爲普惠機會與可持續未來,使AI成爲惠及全人類的公共品。

本論壇匯聚了全球頂尖學者、政策制定者與產業領袖出席並參與研討,現場參會人數近500人。論壇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官網、騰訊科技、搜狐科技、清華大學視頻號等平臺全程直播,線上觀衆超過50萬人。來自聯合國大學、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英國薩利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百度、螞蟻、微軟、Stability AI等行業領袖,國際人工智能治理聯盟等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出席本次論壇,並就人工智能全球發展與治理的共贏共治之路展開了深入而富有建設性的交流與碰撞。與會嘉賓分享了真知灼見,凝聚了寶貴共識,爲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全球性挑戰貢獻了重要智慧和方案。

本論壇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辦公室指導,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主辦,聯合國大學協辦,中國人民外交學會聯合主辦,並得到了徐彙區新型工業化推進辦公室、上海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