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興趣社羣、喚醒共同記憶,他們爲老兵搭建情感支持網絡



今天上午,“涇美家”綜合爲老服務分中心暖意融融。“慶八一·老兵心靈加油站--爲浦東新區洋涇街道退役老兵心理關愛服務”主題活動在此舉行。
活動現場,一支社區志願服務團隊格外活躍,他們擺開熱情服務陣容,其中“知心姐姐服務支隊”尤爲亮眼。這支隊伍集結了多位專業力量:有長年根植於社區服務、全國孺子牛獎獲得者曹麗娟,中國衛健委認證中級心理治療師、仁濟醫院心理治療師孫霞,上海大鍥心理諮詢工作室創始人肖凱文,以及原武警政治學院基層文化工作教研室副教授夏一凡等。她們憑藉專業素養,通過定期心理沙龍、一對一深度訪談、興趣社羣搭建和緊急援助機制等多元形式,爲老兵們送上全方位的心靈守護與溫暖關懷。

在莊重而熱烈的氛圍中,有退役軍人代表深情坦言:“軍裝雖脫,軍魂永駐;崗位更迭,初心向黨!可部隊裏的崢嶸歲月、同甘共苦的戰友情,始終在腦海中縈繞不散。回到地方後,那份與軍營難捨難分的情懷仍在,卻難免生出些許無所適從的茫然。”不少老兵也提到,職場轉型的壓力、社交圈子的收縮,讓他們常常感到心理上的落差。而“心靈加油站”就成了老兵們溫暖的港灣——通過“軍旅記憶接龍”等互動活動,那些共同的記憶被重新喚醒,集體歸屬感也在歡聲笑語中悄然迴歸。
心理治療師孫霞表示,退役軍人從軍營轉入社會,身份轉變既帶來環境變化,也伴隨心理挑戰,可通過以下方法平穩過渡:第一,覺察和識別自己的情緒。正視失落、焦慮等正常反應,及時向他人表達,不壓抑。第二,建立新的目標和方向。以部隊培養的紀律性、責任感等爲助力,緩解迷茫,確立新身份。第三,優化自己的支持系統。藉助家人、戰友及互助小組等力量,不獨自面對。
夏一凡副教授感慨道:“如今即便脫下軍裝心中滿是不捨與悵惘,但我們邁出的這一步,不正是推開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門嗎?在部隊這座大熔爐裏錘鍊出的軍人特質,那份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永遠不會褪色。只要黨和人民需要,我們隨時能挺身而出、衝鋒在前!”
活動現場的特色服務豐富多元,爲老兵們帶來貼心關懷。沙盤療心服務中,在專業心理師的引導下,參與者通過沙盤遊戲將內心的焦慮具象化呈現,在創作與解讀中悄然重構生活座標的轉換節奏。醫藝融合方面,結合心理健康干預需求開展非遺體驗活動,非遺傳承人現場指導大家制作掌上布偶。指尖的經絡按摩既能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手部運動與同伴協作的互動過程,更能強化手腦協調,延緩機體衰老。手鼓合奏齊演唱方面,節奏訓練中,6人即興演繹的《好日子》引發全場合唱熱潮。擊鼓時手臂、手腕的活動不僅促進血液循環,更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在歡樂中強化大腦執行功能與集體協調性。學練國風扇子舞中,則以扇子爲核心道具的編舞融合了太極元素,既加強體能鍛鍊、增加關節靈活度、調節心肺功能,減少跌倒風險,也讓老兵們在互動中擴大社交圈,收穫身心愉悅。
老兵心靈加油站的設立,爲退役軍人們開闢了一方心靈休憩、能量補給的溫馨港灣。它以“心理疏導+藝術療愈”爲雙軌支撐,依託“生理—心理—社會”三維干預模式,持續激勵廣大老兵永葆軍人本色,在社區建設的新徵程上續寫忠誠擔當與無私奉獻的動人篇章。
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街道將慶八一活動與退役老兵心理關愛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着力爲轄區退役軍人開展專項服務,心理疏導、藝術療愈等三大特色板塊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構建情感支持網絡。通過推進項目服務常態化,建立長效運作機制,進一步創新拓展新時代雙擁工作,以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