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微整形、醫美:非必要,請勿向未成年“下刀”

來源: 更新:

日前,記者一位好友的女兒考完中考,想到上海的醫院“整一下地包天”,即下半排牙齒內傾,需整下頜骨。鑑於16歲的小囡囡自己“不敢嘗試”,好友爽快地決定:“骨頭是生好的,沒有蛀牙,不影響生活。只是爲了好看點,還是算了吧!”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容貌焦慮,由來已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以國內4919名15-24歲的中學生、大學生爲樣本,評估他們的外貌焦慮和消極情緒水平。研究成果顯示:從青春期到成年早期,外貌焦慮水平在20歲左右最高。研究還發現,性別、BMI(身體質量指數)和消極情緒對外貌焦慮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用。具體表現爲:①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外貌焦慮,但差異主要集中在安全行爲上(如購買服裝或化妝品掩飾自己的“缺陷”);②BMI和女生的外貌焦慮水平呈正相關;③消極情緒可以分別解釋男生中17.5%和女生中14.5%的外貌焦慮變異。

網絡時代,“白幼瘦”“標準臉” 等審美觀念被不斷放大。“顏值即正義”令青少年陷入容貌焦慮,盲目跟風醫美,試圖通過改變容貌獲得認同。熟不知,未成年人身體仍在發育,面部骨骼、肌肉等尚未完全定型,過早整容可能影響正常發育,導致面部比例失調等問題。況且,任何手術都沒法保證百分百成功,醫美亦然。成年人微整形都潛藏風險,遑論未成年人?

根據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未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原則上不得實施非必要的醫療美容項目,如:雙眼皮、隆鼻等。若因先天缺陷或外傷修復等必要情況需手術,需經監護人簽字同意,並由正規醫院嚴格評估。今年5月25日,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醫療美容從業人員執業規範》,其中明確,“不得引導未成年人接受醫療美容服務”等內容。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家長或可通過理解與共情,引導孩子接納自己,明白“健康方爲美”。學校也可加強審美教育,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活動,讓青少年領略多元之美,提升審美素養。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2025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比例達到95%,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比例達到60%。五育並舉促進心理健康:以美潤心。發揮美育豐富精神、溫潤心靈作用,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廣泛開展普及性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積極向上的美育實踐活動,教會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自然之美,何止千面。切莫讓未成年被“容貌焦慮”裹挾,還他們一片自由成長的純淨天空。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