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教育、就業、醫療民生關切,上海政協服務爲民

來源: 更新:

7月中旬,上海政協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點“大咖”雲集——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科技館館長、中學校長、精神衛生中心危機干預專家等都到了。這一次,他們並非協商議政,而是參加市政協開展的“服務爲民”活動——與家長、學生暢談如何緩解教育焦慮。

這是委員履職的一種方式。2023年,全國政協創新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爲民”活動,向廣大委員發出倡議並搭建平臺,積極回應民之關切、反映社情民意、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上海政協孜孜以求。

去年,市政協創新出臺製度性文件《政協上海市委員會關於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爲民”活動的實施意見(試行)》。其中明確委員履職“服務爲民”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助力高質量發展、參與城市治理、促進青年就業、普及科學知識、服務教育事業發展、服務公共文化建設和羣衆體育發展等12個方面。這些活動主要通過專門委員會和界別、依託上海政協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點和“站室點”平臺等創新開展,並鼓勵和支持委員發揮自身條件和專長,自主或聯合開展多形式的服務活動。

實踐點的這場活動,由市政協科技和教育委員會與市政協科協界別,依託相關委員工作室和街道委員工作站開展。這番“依託”有效推動政協委員以及科技、教育界專家資源下沉社區,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場景。

毫無疑問,“大咖”們的舒捲之道引發現場受衆共鳴——當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講到,“如果你孩子的成績是倒數第一,逼他也沒有用。或許你應該轉變心態,因爲他獲諾貝爾獎的可能性比第一名還高”,臺下響起一陣掌聲。

掌聲中,民心匯聚。

不妨關注“無用之用”

聽衆吳女士在班級微信羣裏得知這個活動。她的孩子在長寧區一所中學唸書,成績徘徊在中游。吳女士也曾鐵了心要“雞娃”,但總感覺使不上勁兒。她懷疑自己的發力方向不對。當看到班級羣裏的“心靈綠ZHOU”項目,提及有教育專家到場。抱着聽聽方法論、精準“雞娃”的想法,她報了名。

沒想到,專家講的是怎麼“不卷”。

倪閩景這樣說:“科學家需要創新,而創新和考試成績沒有關係。創新意味着要勇於犯錯,有打破陳規的勇氣,100分的孩子不見得會‘犯錯’。所以無論第一名還是最後一名,只要孩子善於發現現象、敢於提出問題、勇於立即行動,他就具備創新思維、就有可能成爲科學家。”

科學家很厲害,不過科學家的“底座”是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是一種行爲。他說:“大家都知道廢舊電池有害,要扔到固定地點方便回收。但能否做到,就關乎素養。我們與其說要期待孩子成爲一名科學家,不如好好培養他的科學素養。”

市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原副校長卿鳳翎這樣說:“家長要搞清楚孩子的學習能力到底如何。我觀察了近40年發現了一個現象,比如一個五六歲的小孩能夠專注地看書,不被電子產品、大人講話所影響,這樣的孩子學習能力往往比較強、可以嘗試培養。但如果孩子不具備或者沒有被從小培養形成較好的專注力,家長或許可以考慮不在學業上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想想有沒有技能發展方面的可能性。”

教育沒有唯一答案,如果教育者把自己當成標準的制定者,按照模板培養標準化的學生,用分數、論文、“帽子”來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市政協常委、科技和教育委員會主任曹振全說,當人工智能逐步取代標準化人才,教育的目的必須轉化爲培養不可替代的人才,而具備個性、創造力、社會價值,才能成爲不可替代的人。

讓吳女士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家長代表陸韋。“孩子需要補充能量的緩衝空間,最有效的方式是動員全家共同參與、投入活動,讓每天碎片化的時間變得有意義。”陸韋和妻子常帶着兩個孩子走進小區綠地、公園甚至原生態的大自然,尋找昆蟲、鳥類等生物,替代刷手機短視頻。吳女士被一張照片打動了:陸韋家中的投影屏上,放着他拍攝的雛鳥照片,家中孩子和寵物貓仰着頭看。陸韋說:“家中投影主要用來看這些照片。只要一開屏,連貓都會主動過來看。”

吳女士聽進去了。

“在我原來的想法裏,這些都是無用的,因爲和成績沒什麼關係。但這種全家醉心於自然科學的氛圍,很令人羨慕、值得學習。”吳女士說,就像專家們所言,孩子的科學素養、學習能力其實都是在家庭、社會氛圍裏面逐步養成。看似“無用之用”,卻是爲大用。

服務爲民從實踐地輻射

實踐點的掌聲讓委員們深感參加活動的意義重大:“這種履職方式能發揮我們自身特長、回應社會關切、與羣衆的心貼得更近。”

在實踐點開展活動,有助於擴大影響力、形成輻射效應。市政協常委、科技和教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馬興發說,打造“心靈綠ZHOU”系列活動,意在集合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方面資源,帶回青少年的好奇心、帶走家長的好勝心。接下來,專委會還將推動該系列活動進社區、進街區、進園區。

發揮廣大委員專業特長,緊扣羣衆關心關注的“關鍵小事”——委員履職“服務爲民”活動就是着力爲羣衆辦實事、解難題,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政協爲人民的理念。

放眼上海,各區政協都有所實踐。

譬如促進青年就業。今年2月,在崇明區2025年春季促進就業專項行動現場招聘會上,7家政協委員企業成爲招聘會上的亮點——他們爲求職者提供了219個就業崗位。

深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崇明區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就聯繫了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聯繫工商聯、經濟、農業等界別的召集人,動員有意向的委員參與招聘活動。招聘現場,從事人力資源行業的委員還利用自身崗位專長,爲羣衆提供就業、社保等方面的政策諮詢。而在崇明區政協擬定的《關於委員履職“服務爲民”活動的實施意見》中,多渠道提供就業崗位、開展就業諮詢、勞動保障政策宣講等服務成爲政協委員公益活動的自選項目之一。

又譬如提供醫療服務。今年3月,寶山區政協經濟委員會、教科衛體委員會、農工黨界別、婦聯界別、醫衛界別與廟行鎮政協委員工作站聯動,集聚整合市級優質醫療資源,以“服務爲民”義診的形式,把醫療服務送進廟行鎮智力產業園、送達周邊社區羣衆。活動服務園區企業員工和社區羣衆近500人次。義診中的特別定製——頸椎康復方案,頗受園區企業員工喜歡。園區某科技企業負責人在活動現場點贊:“這種送醫上門的服務模式,既保障員工健康,又減少企業生產時間損耗,真正實現雙贏。”

植根人民、心繫民生。

不只有提案建議、協商議政、視察調研,新時代人民政協履職爲民有了更豐沛的內涵:在深入聯繫、服務羣衆中廣泛匯聚民意、匯聚民智、匯聚民心。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