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慢遊、緩降、電梯登頂:“窩囊旅遊”憑什麼圈粉年輕人?

來源: 更新:

這個夏天,“躺平漂流”“緩降蹦極”“電梯爬山”等看似矛盾的旅遊項目悄然走紅,“窩囊旅遊”一詞帶着自嘲的幽默感刷屏社交平臺。當年輕人笑着說“好窩囊,但好喜歡”時,一種新的文旅消費哲學正在形成——旅行不必風雨兼程,舒適自在本身就是目的地。

回望幾年前,“特種兵式旅遊”以日均打卡10個景點、日行3萬步的強度定義着年輕人的出行方式,彷彿旅行的意義在於“征服”與“炫耀”。而如今,《2025中國青年旅遊觀察報告》顯示,沉浸式“慢遊”和“自由行”在年輕人旅遊清單中的佔比已超過五成,“在一個城市待上七天”的無目的旅行成爲新選擇。這種轉變,恰似對古人“不妨閒看不妨行”生活智慧的現代呼應,更標誌着旅遊消費從“數量崇拜”轉向“質量深耕”。

“窩囊旅遊”的走紅,本質是文旅市場消費方式的重構。過去,景區以“奇險景觀”“刺激項目”爲賣點,遊客被動適應“生產者主導”的遊玩邏輯;如今,南京牛首山的登山電梯、浙江安吉的減速蹦極等案例證明,當景區將“舒適度”嵌入每個環節,即便沒有頂級IP,也能憑藉人性化設計成爲“網紅”。這背後,是新一代消費者對“用戶主權”的宣告:旅行不該是體力透支的任務,而應是找回生活觸感的過程。

更值得深思的是,“窩囊”二字的語義反轉。這個曾被貼上“消極”標籤的詞彙,如今與旅遊碰撞出奇妙火花。“掙窩囊費,漂窩囊流”的自嘲,藏着年輕人的生存智慧——在高強度的工作生活中,他們拒絕用旅行繼續消耗自己,轉而以“隨緣、灑脫、不強求”的心態與世界相處。這種看似“躺平”的選擇,實則是對“何爲美好生活”的重新審視:真正的自由,不是逼自己抵達遠方,而是允許自己“慢慢來”。

對於文旅行業而言,“窩囊旅遊”的啓示在於:情緒價值比景觀優勢更重要。當慢遊、深度遊等概念不再是宣傳口號,而是轉化爲“降低體能門檻”“弱化刺激感”的具體實踐,景區才能真正與遊客達成情感共鳴。未來,如何爲不同羣體定製差異化的“舒適方案”,將是文旅升級的關鍵課題。

從“特種兵”到“窩囊派”,旅遊方式的迭代從來不是簡單的潮流更替。它像一面鏡子,照見年輕人對生活的真實渴望——不是活成別人眼中的“精彩”,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在”。這或許正是“窩囊旅遊”最珍貴的價值:讓旅行迴歸本真,讓每個人都能在途中與自己溫柔相遇。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