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學者共話烏克蘭危機下的大國博弈與秩序重構

來源: 更新:

2025年7月24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烏克蘭危機背景下的大國博弈與秩序重構研討會”,外交部原副部長、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原副局長樂玉成,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等12家智庫和高校的知名學者圍繞“危機背景下的大國博弈新態勢”、“地區格局演變”、“重塑中的國際秩序與多極化進程”與“重建和平之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與會專家認爲,始於2022年的新一輪烏克蘭危機迄今延宕三年有半,其影響範圍遠超歐洲地區,主要大國均有捲入或被波及。當前,各方在領土主權、安全保障、解決衝突根源三大問題上陷入僵局,仍看不到危機終結的曙光。未來回望這場危機,可能成爲歷史的分水嶺,其走向也將對演變中的地區政治安全格局和國際秩序重塑產生深遠影響。

在地區格局層面,危機下歐洲總體趨弱,但有其求生與革新的潛流。在跨大西洋安全架構中,歐洲的戰略自主尚難撼動北約的核心地位,地區格局演變仍處於量變積累的過程。國際秩序的重塑需要大國協調,但泛安全化趨勢使全球治理變得日益困難。美國從全球事務的抽身是否可能導致全球失序和制度失範,值得高度關注。世界多極化的發展正呈現“去中心化”的新趨勢,這種趨勢究竟會帶來全球失序還是秩序新生,依然存在相對樂觀與悲觀的認識分野。

研討會期間,專家還討論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所撰寫並即將發佈的《共同安全新範式: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視角》研究報告。據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所副所長趙隆代表起草組介紹,該報告除了分析戰場走勢和各方訴求之外,還嘗試探討利益攸關方圍繞“凍結衝突”與“持久和平”的認知鴻溝,構建安全保障的邏輯差異,並從“安全共同體”的角度爲危機的政治解決提供思路。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