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專題學習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來源: 更新:

爲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探索新時代新徵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策略,日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專題學習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聯合主辦。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周承,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曾羣,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嚴軍,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桂餘才,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經濟師魏陸,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徐存福,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李安方,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特任教授、“城市複雜風險防控與韌性治理” 上海市應急管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旦,上海交通大學智庫中心主任、文科建設處副處長、教授李新碗,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阮昕,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黨支部書記、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黨委書記沈麗丹,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長聘教授、可持續生態研究中心主任車生泉,以及十餘位深耕城市治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上海交大黨委副書記周承在致辭中表示,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了城鎮化轉向穩定發展、城市建設進入存量提質新階段的定位,提出的“一個優化、六個建設”任務及工作理念的“五大轉變”,爲當下及未來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他肯定了研究院過去十年的建設成果,並提出“進一步強化政治引領、強化問題導向、深化理論創新、加強協同聯動、提升國際視野”的五點新要求。

隨後,上海市各委辦局參會同志結合上海實踐,圍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分享了見解:

上海市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曾羣指出,上海正重點推進黨建引領網格治理,通過資源下沉與機制整合破解基層治理“三跨”難題。實踐中深刻認識到黨建引領是城市基層治理的核心,能推動治理對象向治理主體轉變。目前上海正藉助12345熱線數據分析網格治理熱點難點,部分街鎮已試點用AI大數據模型優化工單處置流程。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嚴軍提到,上海交大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十年間爲上海城市建設與治理提供了大量決策諮詢成果,貢獻了交大智慧。他闡釋了“1+6”任務框架,主張在全國層面優化城市羣功能協同,突出長三角一體化,期待上海發揮龍頭作用,推進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大城市建設,提升精細治理能力與城市文化軟實力。

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桂餘才認爲,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爲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其中“一個目標”“一個論斷”“五個轉變”“一個優化、六個建設”意義重大。就應急管理而言,需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城市建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強化空間結構及工程、產業等功能韌性;城市管理從粗放轉向精細,以“繡花精神”防控安全風險;事故災害應對從被動應急轉向主動防禦,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經濟師魏陸表示,作爲超大城市,上海“十五五”期間將持續強化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五大中心核心功能,加快構建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依託浦東引領區、臨港新片區等平臺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優化“中心輻射、兩翼起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城市空間佈局,增進民生福祉、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目前上海“十五五”規劃正在編制,期待專家學者提供優質建議。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二級巡視員徐存福對比 2015 年會議指出,本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覆蓋範圍更完整,從側重 “城” 的規劃建設管理拓展到“城”與“市”全領域,涵蓋創新、宜居、安全等六大方面,首次將內涵式發展作爲主線,強調城市高質量發展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他提到上海正研究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的具體舉措,上海市住建委長期與研究院合作,期待藉助智庫力量支持相關文件起草和實踐推進,並銜接“十五五”規劃工作。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李安方強調,本次會議將城市文明與文化提升到核心位置,強調文化是城市核心競爭力,需融入城市血脈,與創新、韌性等建設無縫銜接,體現了中國城市發展理念從實踐到理論研究的深化。當前上海正深入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建設,探索現代城市文明新內涵。他呼籲專家學者系統總結上海城市建設創新實踐經驗並上升爲中國城市理論,同時打通城市相關學科,通過文理交叉融合構建中國城市自主知識體系。

在專家學者分享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多位學者從不同學科視角建言獻策:

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特任教授、“城市複雜風險防控與韌性治理”上海市應急管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旦指出,會議爲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指明方向,其中韌性安全城市建設至關重要。當前城市安全面臨傳統風險極端化、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多等挑戰,風險呈現跨類型耦合、跨時間演變、跨空間擴散特點。他建議深化城市韌性基礎評估、強化基礎設施韌性提升、構建多元協同治理格局,強調建設韌性安全城市是保障民生與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重任。

智庫中心主任、文科建設處副處長、教授李新碗認爲,城市學是按城市功能需求開展綜合研究的新興交叉學科,需打破學科壁壘。他呼籲發揮交大智庫集羣優勢,通過資源整合與專題研究會深化七個主題研究,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團隊協作,推動城市學理論創新與政策實踐結合,爲“十五五”城市綜合治理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助力中國特色城市學學科構建。

設計學院院長、講席教授阮昕以衡復風貌區爲例,指出“上海模式”具有獨特韌性價值 —— 融合農耕時代生態基底與租界時期街區肌理,形成多元建築形態混雜的宜居格局,歷史峯值人口密度達16萬人 / 平方公里卻未過度擁擠,對五大新城規劃有借鑑意義。針對房地產下行壓力,他提出“新質房地產”發展路徑:盤活空置資源,將城市中心區 1.77 萬平方米存量建築轉化爲租賃住房吸引特定人才,通過“商改住”“工改住”激活低效空間;推動綠色產業化升級,借力內裝家裝市場與國補政策推廣裝配式技術、低碳材料,將舊房改造轉化爲綠色產業鏈。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強調,中國城市發展需遵循客觀規律。土地方面,城市面積擴張趨穩,需優化建設用地配置,向人口流入優勢地區傾斜,盤活內部閒置資源,發揮市場作用。人口方面,城市化進程將持續推進,大城市人口集聚趨勢不變。大城市作爲新發展格局核心樞紐,需集聚創新要素賦能製造業升級,同時作爲服務消費中心,在都市圈內形成優勢互補。他認爲線上技術、AI 與城市密度互補,強化了大城市服務業優勢,唯有科學認識規律、破除障礙,才能實現城市高效可持續發展。

設計學院長聘教授、可持續生態研究中心主任車生泉結合研究實踐分享上海城市生態建設思考。他指出上海作爲水綠林複合溼地城市,區域差異顯著,正圍繞新城綠環、環城綠帶等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物多樣性融合研究,結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制定相關建設指標與評估方案。針對高溫問題,其團隊發現部分社區在緩解高溫熱浪、保障居民健康韌性上存在不足,建議通過優化樹種、規劃遮蔭空間等制定公共空間可持續降溫方案。他還提出生態、美麗城市建設需先達成社會共識,建議在社會 - 生態融合領域開展協同研究及對策制定。

研討會第一階段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講席教授吳建南主持,第二階段由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張錄法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金金,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長聘副教授金成,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長聘教授、公共經濟與社會政策繫系主任呂守軍圍繞“智慧治理與技術創新”相關主題進行發言。主張通過AI大模型優化交通調度與應急響應,構建數字孿生決策體系;針對地鐵效率瓶頸提出複線改造與智能安檢方案,推動基礎設施智能化迭代。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長聘教授、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陳杰,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谷曉坤,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盧文正聚焦“城市更新與空間效能提升”,提出統籌增量開發與存量改造的"三量平衡"機制,創新老舊小區自主更新模式;倡導以科創街區鏈接更新行動與產業升級,激活中心城區創新動能。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環境管理系主任魏文棟,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行政系副系主任易承志,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員俞俊利、宋曉倩圍繞“城市韌性安全與綠色轉型”提出構建風險防控體系,建議建立涵蓋生態支付意願、基礎設施韌性的多維評估指標;推動資源型城市生態產業化轉型,強化國企在能源保供、智能運維中的壓艙石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韓志明、李智超,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助理、副研究員熊競,副研究員王奎明發言聚焦“治理創新與人民本位”,指出“四期疊加”階段需破解治理標準與基層能力錯配矛盾;倡導以複雜系統思維整合條塊資源,通過數據聯通與特色文明培育推動“人民城市”實踐轉化。

本次研討會通過政府實踐與學界智慧的深度碰撞融合,深化了對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理解,爲新時代城市高質量發展凝聚了共識。會議明確,中國城市已進入內涵式發展新階段,需在傳承歷史文脈中激發創新動能,以黨建引領凝聚治理合力,爲探索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維一體的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路徑提供堅實支撐。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