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因此“毀容”!警惕“飛行的硫酸”,這種小蟲千萬別拍,這樣處理最有效


正值夏季,被稱爲“飛行硫酸”的隱翅蟲近來進入活躍期。
在浦東新區人民醫院皮膚科,前來就診的張女士頗具代表性——她的脖子上赫然印着一個醒目的紅色“巴掌印”,劇烈的灼燒感讓她疼痛難忍。這正是隱翅蟲留下的印記。
記者近日從滬上多家醫院皮膚科獲悉,自6月以來,因隱翅蟲皮炎就診的患者有所上升。醫生提醒,市民遇到隱翅蟲切勿拍打或捏死,應吹走或甩掉。若不慎接觸隱翅蟲體液可用肥皂水清洗,症狀嚴重應立即就醫。
隨手一拍,脖子驚現“巴掌印”
醫生追問張女士的病史,問題就出在前一晚睡覺時。她突然覺得脖子上有些癢,“當時摸到個‘小螞蟻’,也沒多想,直接一巴掌拍了下去。”
張女士沒想到,正是這隨手一拍,出了問題。第二天早上醒來,她發現脖子上出現片狀紅斑以及密集的小黃膿皰,皮膚火辣辣地疼,“就像抹了辣椒油曬日光浴一樣。”

“隱翅蟲外形酷似螞蟻,體長一般不超過1釐米。我們常說,它‘毀容不靠咬’。”浦東新區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曹豔雲告訴記者,隱翅蟲的“毒”源自體內的強酸性液體,腐蝕性很強。當它被拍打或碾碎在皮膚上時,毒液便會大量釋放,引發強烈的炎症反應。
每年春夏兩季是隱翅蟲快速繁殖期,其壽命可達6個月左右。醫生強調,隱翅蟲不會叮咬或蜇人,也不會傳播疾病,但千萬不能拍打。臨牀數據顯示,拍打隱翅蟲可使皮損面積擴大3倍到5倍。
“近兩個月來,皮膚科已接診65例患者。從接診情況看,大部分患者的皮損都集中在面部、頸部、手臂等暴露部位。”曹豔雲說,其主要表現爲接觸部位出現條索狀、斑片狀或點片狀的水腫性紅斑,其上可見密集的丘疹、水皰或膿皰,伴有燒灼感、疼痛、瘙癢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大面積的糜爛、滲出,甚至可引發發熱、頭痛、噁心等全身症狀。
切勿亂用偏方,肥皂水沖洗是關鍵
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網友分享自己不慎“中招”的經歷,有人後脖子直接“爛”了一圈,有人眼睛腫成了雙眼皮,還有人連“元兇”都沒看清,卻花了整整一年淡化隱翅蟲留下的印記……
對於已經出現皮膚受損的患者,醫生提醒,切勿使用酒精、碘伏、牙膏、生薑汁等“偏方”塗抹患處,這些不當處理可能刺激皮膚,加速毒素滲透。
“當隱翅蟲爬過人體時會留下少量毒液,好比防禦性滲出,導致皮膚出現輕微紅斑。”曹豔雲介紹,此時最直接和關鍵的方法就是立即清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第一時間用流動的肥皂水搓洗接觸部位至少1分鐘,能有效中和毒素。即使沒有肥皂,用大量清水持續沖洗30秒以上,也能清除90%以上的毒液。“不要抓撓破潰處,否則留疤風險大增;也不要自行挑破水皰,以免引發感染。”
醫生同時提醒,隱翅蟲常在城市公園、綠化帶中活動,晝伏夜出,有趨光性,也可能在晚上飛入室內。
“如果發現身上有類似螞蟻的小蟲,把它吹走即可,以免因拍打導致隱翅蟲破裂而使皮膚接觸到毒素。”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黃欣介紹,當隱翅蟲出現在家中,可以用膠帶粘住它,或用紙巾包住後丟棄。
當市民夜晚去公園或綠化多的地方散步,儘量不要在燈光下長時間停留,最好帶把扇子,隨時驅逐昆蟲。一旦因拍打蟲類,皮膚出現明顯的糜爛和膿皰,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至於網上流傳的“隱翅蟲有劇毒,叮咬後會送命”等傳言,則不需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