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思政課的痛點何在,如何提升?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作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民辦高校,在挺起高等教育龍頭、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過程中,擔負着重要使命和責任。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高等教育凝聚強大思政引領力的重要抓手。民辦高校思政課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着高等教育強大思政引領力的凝聚,也影響着高等教育龍頭作用的發揮。如何推動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向好向“強”,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答題。
以學科建設夯基壘臺
學科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爲思政課提供堅實厚重的學理支撐,用學理回應學生關切、闡釋政治理論、辨析社會思潮,提升思政課的理論說服力,進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時間普遍較短,學科建設基礎相對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約着思政課的育人成效。推進民辦高校思政課之“強”,充分彰顯思政課的政治性和學理性,加強學科建設是題中之義。
一是“選準方向”。選準學科方向是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堅持教學引導科研、科研支撐教學的學術導向,聚焦高校思政課,特別是民辦高校思政課重點難點問題,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轉化爲研究課題,在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學、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的過程中,實現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形成鮮明的學科特色。
二是“選好團隊”。在團隊構成上,應以思政課教師爲主體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團隊,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在學科建設中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協調者作用,強化思政課教師的學科意識。要明確每位思政課專職教師的二級學科歸屬和研究方向,加大對中青年教師的科研扶持力度。與此同時,應吸納哲學、歷史學、教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教師融入團隊,打造跨學科研究平臺,形成創新性研究成果。
三是“選對夥伴”。合作交流和社會服務是學科建設的重要驅動力,爲學科發展開闢新空間。要加強與公辦高校及各類科研機構的合作,聯合開展研究,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要與學校應用型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發揮學校與社會聯繫密切、產教深度融合的優勢,積極爲社會和企事業單位提供政策諮詢、理論宣講、員工培訓、文化建設等服務,實現校地互利共贏,提升學科的社會影響力。
以教學改革提質增效
當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仍相對落後,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亟待提升,思政課的課堂質效仍顯不足。在破解這些痛點、堵點的基礎上,要有效回應學生的思想困惑、理論疑點和現實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就要緊扣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場域三個維度去推動教學改革。
要“因地制宜”。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核心要素和關鍵環節,必須堅持“內容爲王”的原則。民辦高校應充分挖掘並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爲鮮活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厚植思政課的文化底蘊。以上海爲例,推動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有機融入民辦高校大思政課,以文化浸潤滋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敬業精神、誠信意識和開放心態,有利於促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因材施教”。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切入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民辦高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更感興趣,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選擇思政課教學方法時,可優先選擇案例教學。教師通過選取與教學內容相契合、與學生學情適配的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在師生共同剖析案例、共同提煉道理學理哲理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釋疑解惑,從而達到“掰開了、揉碎了”的效果,形成學生對理論的信服和認同。
要“因時制宜”。教學場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爲教學改革創新提供了實踐平臺。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作爲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年學生,他們的學習生活與數字技術深度嵌合。民辦高校思政課應順勢而爲,以數字技術積極拓展適應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場域,藉助數據採集技術打造思政課教學知識圖譜,依託算法精準推送個性化學習內容,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智慧課堂,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以隊伍建設蓄力聚能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於教師,在於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是思政課建設的主力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決定了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成效。當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結構仍不盡合理,綜合能力有待加強,發展空間亟待拓展,個別民辦高校的教師梯隊仍未形成,推進民辦高校思政課之“強”,必須進一步深化隊伍建設。
優化結構是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舉措。中青年教師正處於職業生涯的起步期和上升期,應爲其提供學術交流、學歷提升和實踐鍛鍊的機會,完善待遇保障機制。同時,發揮好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積極引進優秀博士和教學科研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着力打造一支老中青結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此外,邀請勞動模範、大國工匠、紅色場館負責人等擔任思政課特聘教師,進一步充實教師隊伍,發揮他們在勞動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強化培訓爲教師能力的提升提供精準服務,也是激發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內生動力的必然選擇。用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思政課培訓體系和公辦高校幫扶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協作機制,提升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歷史文化素養,定期邀請教學名師進校指導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切實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同時,應發揮民辦高校的校企合作優勢,組織思政課教師深入企業,開展實踐鍛鍊,提升實踐育人能力。
評價體系關係隊伍建設的導向,發揮着重要的激勵保障作用。要建立健全教學優先評價體系,全面考覈教學業績。在選聘錄用思政課教師時,重點考察教學能力;思政課教師職稱評審實行單列指標、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全面評價師德師風、教學效果、科研成果,調動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同時,探索教師分類管理機制,依據教師自身情況,在教學和科研上有所側重,推動教師個人成長。
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隊伍建設共同支撐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彼此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其中,學科建設是建“強”之基,教學改革是建“強”之翼,隊伍建設是建“強”之本,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協同發力,實現民辦高校思政課之“強”,以強大思政引領力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作者爲上海杉達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