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經濟負增長,德國憑實力贏得“歐洲病夫”美譽


當地時間7月21日,德國聯邦政府與商界代表共同發佈了一項大規模投資倡議,該倡議承諾到2028年在德國投資6310億歐元,以提振經濟和增強競爭力。近年來,德國經濟陷入困境,這一在歐洲實屬罕見的鉅額投資計劃,讓外界對德國未來的經濟重新抱有幻想。
投資聚焦於新興產業
據悉,這項着重於本土投資的倡議由西門子、德意志銀行等聯合發起,被命名爲“爲德國製造”。目前共有包括寶馬、奔馳、大衆、安聯、空客、英偉達等在內的共計61家企業和投資公司參與。該倡議包括此前已公佈的投資項目和超過1000億歐元的新增投資。根據計劃,這些投資將在未來三年內用於新建工廠、科研開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發言人比爾芬格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倡議匯聚了來自工業界、金融界和中小企業的力量,將聚焦於數字化、人工智能、能源供應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未來關鍵領域。”
德國總理默茨表示,這是德國“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投資計劃之一”。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首席執行官布勞內說,該倡議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即政府與企業正攜手合作以推動德國經濟增長。此間輿論認爲,這一計劃反映了本屆政府在提振經濟方面已經馬力全開。
經濟連續出現負增長
在過去的幾年中,德國經濟表現糟糕,甚至有歐洲媒體用“歐洲病夫”形容德國。在2023年和2024年,德國經濟連續出現負增長,分別萎縮了0.3%和0.2%。而今年4月份由德聯邦政府發佈的春季經濟預測則顯示,今年德國經濟增長將不如預期,實際增長可能爲零。
不僅僅是德國政府,德國經濟研究機構也並不看好德國經濟復甦,在今年年初由經濟機構發佈的預測報告中,將德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大幅度下調。原因是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後,美歐之間的貿易戰將給德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根據預測,如果美國堅持“對等關稅”政策,將導致德國經濟在未來四年內累計損失2900億歐元,相當於平均每年損失GDP約1.6%。
作爲製造業強國的德國,長期以來依靠出口拉動GDP增長,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外向型國家。但受俄烏衝突影響,德國的製造業成本在過去的幾年中增長明顯,嚴重削弱了德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2023年和2024年,德國出口經歷了連續兩年的下降,嚴重拖累了整體經濟,成爲疫情後歐洲國家中復甦最爲緩慢的國家之一。
砸錢難解決積累問題
分析人士認爲,長期投資不足導致的基礎設施老化、數字化進程緩慢等問題是拖累德國經濟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德國的傳統汽車製造業轉型緩慢,未能尋找到新的突破增長點。除了汽車行業外,在德國最擅長的機械製造領域,來自外部新興經濟體的競爭也給德國企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而特朗普上臺以來,將歐盟特別是德國鎖定爲“關稅戰”的主要對手,不斷要求德國改變當下美德之間“不公平”的貿易現狀。而特朗普對歐盟汽車、鋼鐵加徵的高額關稅,將對德國工業造成嚴重衝擊。根據德國批發、外貿和服務協會的預測,2025年德國出口量將下降2.7%。
默茨領導的新一屆聯邦政府上臺以來,將提振經濟作爲施政的首要目標。今年3月,德國聯邦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總額接近1萬億歐元的財政擴張計劃,徹底拋棄了堅持16年的“債務剎車”機制,未來德國政府將可以通過大規模的舉債投資來重振經濟,強化防務。
然而,面對德國一個又一個雄心勃勃的投資計劃,有經濟學家指出,若要充分釋放投資潛力、實現經濟振興,光靠砸錢是沒用的,關鍵在於政府解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改革積壓問題,包括簡化行政程序、提高審批效率、改善投資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