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時評|在李福貴的評論區裏,讀懂新大衆文藝的剛需

來源: 更新:

孫欣祺

河南農村姑娘李福貴的走紅,多少有些“不合常理”。

沒有精緻的妝容,沒有華美的服飾,沒有編排的劇本,沒有設計的臺詞,沒有鮮豔飽滿的濾鏡,沒有轉場絲滑的剪輯……李福貴用兩臺手機記錄自己挨個村莊賣貨的經歷,光在抖音就收穫超800萬粉絲和5300多萬點贊,近期每條視頻都有十多萬、甚至幾十萬條留言。

7月21日,《人民日報》新媒體發佈對李福貴的專訪視頻。面對記者鏡頭,李福貴回顧自己的過往經歷與走村賣貨見聞,感嘆過去的經歷讓自己變得堅強,感慨賣貨時遇到的那些老人“似乎讓我回到了小時候”“他們的善良、真誠,治癒了我”,同時,“看到了賺錢之外,人生更多的意義”。當記者問她想成爲什麼樣的一個人,李福貴回答說:“幻想自己成爲獨立、偉大,也能照耀到別人的人。”

網友贊其“人間清醒”。從小操持家務、攤過煎餅果子、賣過蔬菜水果的李福貴,憑什麼走紅?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福貴的走紅,歸根結底在於一個“真”字。她以真誠的面貌出鏡,用鏡頭記錄真實的農村生活,用質樸的話語和行爲傳遞真摯的感情。

她的熱忱,觸動了素不相識的農村老人,讓我們看到了濃濃的善意與暖意在鏡頭前自然地交互;她的堅持,觸動了心有慼慼的粉絲,讓他們相信,只要努力改變,生活總是充滿希望。

其實,李福貴的爆火併非個例。在短視頻平臺上,千里送貨的卡車司機火了,遠洋貨輪上炒菜的廚師也火了。與李福貴一樣,他們用業餘的拍攝設備、並不專業的拍攝手法記錄着平凡生活,同樣收穫了大量忠實粉絲,收到了評論區的頻繁“催更”。

他們創作的充滿煙火氣的互聯網優質內容,既表達了對生活的觀察與熱愛,也展示了馬克思所設想的新社會形態中“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壯麗景觀,並給我們思考新大衆文藝帶來啓迪。

在由互聯網視頻化、社交化、智能化支撐驅動的文藝現象中,短視頻、微短劇儼然成爲新興門類。新時代文藝創作之新,更在於創作主體之新。個人的手機操作足以完成文藝生產的全部流程。社交媒體平臺上,每個人既是接受者,也可以是創作者;既是流量的貢獻者,也可能是流量的受益者。創作主體的去中心化,讓無數普通人得以分享自己的經歷,展示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沂蒙二姐”呂玉霞將田間的勞作娓娓道來,“外賣詩人”王計兵將騎手的奔波寫成《趕時間的人》……越來越多的普通大衆自發投入火熱的文藝創作實踐,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登舞臺、唱主角,從火熱生活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搭建起“新大衆文藝”的百花園,引起廣泛關注和共情。評論區裏的刷屏點贊與花式互動,反映出人們對新大衆文藝的精神剛需,也印證了那句“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在李福貴視頻的評論區裏,有這樣一條留言獲得萬餘次點贊:“怎麼形容她呢?就像貧瘠的土地盛開的向日葵。”頑強、熱烈、向陽而生,這是李福貴逆襲人生的底色,同樣也是新大衆文藝綻放的底色。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