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的人生哲學其實就是個“超級大火鍋”!


本書討論的是更廣義的人生哲學問題,幫助讀者如何探索人生道路,如何尋找自己的目標,並在需要人生選擇的時候給出一些懇切的建議。通過跟隨古往今來偉大的哲學家,瞭解他們的生平,認識他們的學說,尤其剖析了他們對人生哲學觀的見解,從而提供給讀者一套豐富的“人生工具箱”,認識到“幸福”並非只有一種傳統的定義,而是可以從不同的對人生面向的討論中,獲得論證與支持。

《當一切命中註定,我們還要勇敢嗎?從蘇格拉底到薩特的85條人生哲學建議》,徐英瑾 著,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內文選讀:
裝作有理想VS一切皆可解釋
“裝作有理想”這套人生哲學方案的典型代表,乃是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根據他的說法,理想、正義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虛幻的,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既無法證其有,也無法證其無。然而,至少我們要當他們是存在的,要“假裝有理想”——否則,人的行爲就會失去共通的標準,天下就會大亂,芸芸衆生也會感到不幸福。
需要指出的是,在康德所生活的時代,牛頓的物理學已經在西方教育中得到普及,科學的思維已經滲入生活的各個方面,人類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相當程度的提高。但是康德發現,道德的發展並不與科技的發展同步。已經看到黑火藥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破壞的康德,非常希望人類在未來能夠實現永久和平,以此來保障所有人的幸福。那麼,究竟應建立一種怎樣的人生哲學,才能既對得起自己的夢想,又能隨順今天這個複雜的現實世界?康德的具體做法是,先找到一種人人均同意的人生最佳理想狀態(暫且不論這種狀態是否能夠真正達到),然後再反推出構成此狀態的邏輯前提。這種哲學的構造,我們就稱爲先驗哲學的方法。
先驗哲學的思路雖然具有一定的邏輯說服力,但又具有一定的虛僞性,因爲這種理論框架所提出的理想的可靠性,甚至都沒有得到理論建構者自身的全面擔保,它又如何說服別人一起去尋找實現這一理想的前提條件呢?所以,一些現實感更強的人生哲學家可能就不買康德的賬。

康德
如果說康德的哲學是某種柏拉圖主義的退化版本,那麼很可能就會有其他版本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向它發起挑戰,這就牽涉到下一種人生哲學的立場——黑格爾主義。比起“裝作有理想”,黑格爾主義的核心更像是“對現實進行理想主義解釋”。我們也可以將這種人生哲學進路視爲亞里士多德的現實主義的進階版。
與康德不同,黑格爾認爲理想就是實在的,不是虛假的,不需要假裝理想存在。至於那個最偉大的理想,便是所謂的絕對精神。在黑格爾看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都有絕對精神,每一次呼吸,每一次上班打卡,每一次掃碼付款,其實都是絕對精神在某個側面的體現。所以,世俗生活自有其理想性和神聖性。
有人或許會說:這種人生哲學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它就是賦予了每一件小事以神聖意義罷了。但別小看這種人生哲學,它能夠對各種人生問題提供一套體系化的解釋。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實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實在的。換言之,實在世界中的每一件事情,無論大小,我們都能對其進行合理化的解釋。
但你或許會問:奧斯維辛的悲劇也是在實在世界中發生的,黑格爾主義者難道也要對其進行合理化解釋嗎?
黑格爾主義者會說:奧斯維辛雖然是一個巨大的倫理悲劇,但是這個災難的發生是可以用理性解釋的。用理性解釋某事的發生,不等於爲其提供倫理辯護。這就相當於醫生搞清楚癌症的機制,不等於醫生喜歡看到別人得癌症。在黑格爾看來,若我們總是抽象地陷入對某件事倫理性質的評價中,而不去理解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那麼我們就無法擺脫理智上的幼稚狀態。
從這個角度看,黑格爾的人生哲學其實就是個“超級大火鍋”,啥東西都能煮,無論扔進去的食材是悲劇性的還是喜劇性的。但它也有一些壞處,這種哲學對解釋的必然性的迷戀,使其無法很好地面對偶然性,而人生中的那些不可被解釋的偶然遭遇是無法被忽視的。這是黑格爾哲學的一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