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大學生志願者11年教育接力打造株洲最美村小,“教育築夢”在這裏具象化



坐落在湖南醴陵潙山鎮的佛年學校原名大林小學,是著名教育家、教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老校長劉佛年兒時求學的母校。曾經,這所鄉村學校因設施陳舊、師資不足,生源流失至不足60名學生。
2014年暑假,爲傳承劉佛年老校長的教育理念,以專業力量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9名碩士研究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在佛年學校初辦“佛年愛心夏令營”,也自此開啓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青春接力。11年來,百餘名大學生志願者先後奔赴而來,開展了十屆“佛年愛心夏令營”,用800餘個小時的志願服務,累計幫扶800餘名鄉村孩子。
如今,佛年學校已發展成爲教育部第四批鄉村溫馨校園典型案例學校、湖南省溫馨校園、株洲市最美村小,學生數量也回升到180名,成爲湖南醴陵一張閃亮的教育改革名片。
11年間見證和創造“教育改變人生”
少年立志,青年立功。11年來,“佛年愛心夏令營”帶領山區孩子們打開通往更廣闊天地的大門,頻頻創造和見證“教育改變人生”的故事。
“小時候真的超級崇拜來支教的老師們,落落大方、知識面廣、溫暖有愛,做夢都想成爲這樣的人。”2015年,還在上小學四年級的鐘翎萱第一次參加佛年愛心夏令營。“小時候感覺這個夏令營就像萬花筒一樣,每年轉動一次,帶來不一樣的新事物,每個夏天都會有新體驗。”如今,鍾翎萱已經考上大學,她也加入到服務鄉村教育的大學生志願者隊伍中。
佛年學校副校長朱曉紅全程參與了這十屆“佛年愛心夏令營”,她親眼看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學生走進大山,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志願者們爲佛年學校的孩子們帶來了鄉村接觸不到的各種新鮮名詞、新鮮事物,幫助孩子們開拓視野、從小樹立遠大理想。”
除了送教上門,華東師範大學還多方籌措資源,邀請孩子們來到上海研學。2024年,在劉佛年先生誕辰110週年之際,“佛年愛心夏令營”的師生們來到上海,走進了劉佛年曾經工作過的華東師範大學校園。
通過“佛年愛心夏令營”,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志願者將教育熱忱揮灑在基礎教育一線,而這裏也見證着志願者們的成長蛻變。
首屆夏令營志願者呂文斐,當年還是華東師範大學一名在讀碩士研究生。畢業時,她放棄了企業高薪工作,應聘成爲一名小學教師。如今的呂文斐,站在上海市楊浦區控江二村小學的講臺上,她比任何時候都清楚,就是當年在夏令營的星空下,篤定了今後要走的路。
同樣是首屆夏令營志願者的石玉枝,現已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一名輔導員。“我們學教育學的,就是希望能走進教室、融入學生,深度感知當地教育發展現狀,佛年愛心夏令營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畢業後,她選擇進入高校從事學生思政工作,“我常和學生們講當年的支教經歷,告訴他們一定要立足專業,把青春熱情投入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事情上。”

師生帶着精心設計的課程送教上門
“佛年愛心夏令營”每年短短15天,如何做到高質量的教育幫扶?答案是功夫在平時。除了滿腔熱情,師生們將劉佛年先生提出的“求實求精,求活求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學過程中,每年都帶着精心設計的課程送教上門。
今年的夏令營設置了四大系列、八大模塊共40節的課程。同學們結合學科專業,因地制宜設計教學內容。醴陵是革命老區、將軍搖籃,紅色資源豐富,課程與教學系碩士生邵宇晨通過深入挖掘湖南和上海兩地的紅色資源,寓教於樂,讓小朋友們與革命先輩跨時空對話。
今年夏令營還首次設計了AI課程。佛年學校四年級的魏琮藝在作業裏這樣寫道:“AI繪畫的作品很像是真人畫的,我還學會了用聊天機器人作爲自己的學習小助手。”
“一個不落下,每個都出彩”,體育、舞蹈、繪畫、演講、情景劇等教學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習興趣,最受孩子們歡迎,課堂活躍度最高。經過精心設計,孩子們在快樂中得到素質拓展,爲終身幸福打上精神底色。

志願幫扶助力鄉村學校實現內生髮展
華東師範大學今年暑期出發的160支學生社會實踐項目中,有50支團隊以教育幫扶爲實踐主題。
除了“佛年愛心夏令營”, 教育學部還派出“同心同語同行”新疆少數民族兒童國家通用語言趣味夏令營、彩虹夏令營、大飛機愛心暑託班、曙光志願者服務隊等,奔赴新疆、雲南、山西、廣西多地。
這些志願幫扶項目通過“高校+鄉村學校”的結對機制,爲教育幫扶提供了可持續的資源保障、接力式的志願服務模式,在全國多地落地生根,實現了從鄉村到城市,從寒暑假到覆蓋全年,從傳統課程到數智賦能的轉型,幫助鄉村學校實現內生髮展。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梅兵表示,學校積極探索專業公益實踐課程化,通過“教育築夢”計劃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推動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思政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讓師生們在真實場景中,弘揚教育家精神,接續回答教育強國的時代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