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虹橋”能辦世界級演唱會嗎?



ODI——境外投資備案許可,這是企業出海必須申報的許可證之一。若獲得ODI備案審覈權限,相關區域企業申請海外直接投資可節省2至5個月。“在瞬息萬變的商業市場,效率是企業的生命。此審批權限可否下放給‘大虹橋’,或在商務區開闢綠色通道,加快審批流程,助力企業抓住時機‘走出去’?”“‘大虹橋’可否承接大型賽事、文藝活動,拓展展示交易平臺功能?”
市政協今天舉行“推動虹橋國際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建設”專題協商會。如何通過新平臺的建設爭取更多政策,賦能企業“出海”以及做大會展經濟成爲委員們討論的焦點。
瞄準方向,制度供給“擴圍”
頗爲巧合的是,“大虹橋”7月上新的兩個功能:24小時港澳智能簽註服務以及上海市數據產品知識產權登記服務站,也與“出海”相關。這兩個具象的功能勾勒出有關“大虹橋”未來最受人關注的設想之一:以國內外綜合服務體系爲支撐,打造服務企業“走出去”先行區。
那麼打造先行區,能爲“大虹橋”帶來什麼?
這不僅是鞏固上海國際開放樞紐地位的重要舉措,更是服務國家“雙循環”戰略的實踐探索。全國政協委員張毅認爲,其一,通過將企業海外設總部轉化爲在“大虹橋”設出海總部,可鞏固產業鏈協同效應,強化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其二,依託長三角一體化與自貿試驗區政策聯動,有助於構建高效便捷的全球貿易通道,形成制度推動的進一步擴大開放。其三,該建設將爲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橋頭堡”效應,助力企業集聚,更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
張毅建議,針對經認定符合條件的出海總部,提供資金、貨物、數據、人員等“準離岸型流動自由”制度供給。譬如,建立離岸服務人才“白名單”制度,對符合條件的出海總部外籍高層次人才提供簽證、居留、執業“綠色通道”。優化簽證和停居留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出海總部的外籍高管、技術專家探索給予超過240小時免籤政策的停留期,探索“一次審批、多次往返”機制。
長寧區政協委員顧春曉認爲,國內的大批上市和擬上市公司,其主要經營地分佈在全國各地。而其海外發展主要以服務貿易爲抓手,比如向海外分支機構收取管理費、服務費、商標使用權、專利和非專利技術等取得收入。因此抓住服務貿易出海集聚地建設,符合虹橋商務區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提質升級的方向。
他建議,企業服務貿易出口可以享受增值稅免稅或零稅率。“理論上講,增值稅主要在國內流轉,出口服務如果可以像出口貨物一樣享受增值稅退稅,例如試點‘服務貿易增值稅即徵即退’,對技術許可、數據處理等出口服務實繳增值稅全額返還,既符合交易實際也能滿足市場需求”。
記者從協商會獲悉,虹橋管委會將做實做細境外投資項目備案、簽證中心等服務事項,發佈出海指引和出海案例,構建全鏈條、多領域、跨地域的企業“走出去”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
展會客流轉化爲消費力
“大虹橋”的會展經濟,怎樣賦能消費聚集區建設?
市政協界別和地區工委主任於秀芬認爲,推動文旅商體展高質量聯動發展,強化商務區核心區立體交通聯接,規劃建設高能級會議演藝中心。
“加強會展中心與周邊聯動,增加高能級會議以及可以承接大型賽事、文藝活動的場所等配套設施。開發以會展爲主題的旅遊線路,導入更多進博票、證聯動優惠措施,延長遊客停留時間。引入更多國際文化藝術展覽、演唱會,結合大型體育賽事和活動,舉辦體育用品博覽會等,促進文化、體育與會展融合發展。強化展會與商貿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消費街區,擴大‘首發經濟’和特色消費活動,吸引展會客流轉化爲消費力。”市政協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豔建議。
目前,進博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臺主要聚焦於咖啡、紅酒等消費品的展銷,“大虹橋”能否對參加進博會的大量先進技術、設備、原材料也進行集中展示、滿足多元化的貿易需求,成爲不少與會委員們的共同期待。
委員們建議,可聚焦汽車、高端裝備、醫療器械等重點產業,打造工業用品電商平臺、生產性互聯網等產業數字化平臺,爲產業交流、技術合作和投資促進搭建平臺。將常年展示交易平臺打造成爲國際新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首選地,增強進口商品集散地輻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