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導引+五音療疾,上海交響樂團跨界音樂會“聲”動演繹中醫智慧

來源: 更新:

在音樂會演奏開始前,跟着非遺傳承人做導引,是種怎樣的體驗?7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大暑,暑熱極盛之時,在復興中路的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一場以中醫文化理論爲源,融合中西方樂器創作的跨界音樂會正在翩然奏響。

由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專家團隊重點打造,與上海交響樂團聯合推出的“五音能量場,暗香隨絃動”音樂會,是以《黃帝內經》“五音療疾”理論爲原點,讓中西樂器進行了一次創造性對話。

據《黃帝內經》記載,人體與自然是同頻的“小宇宙”,以五行爲紐帶,構建起五音(宮 gōng、商 shāng、角 jué、徵 zhǐ、羽 yǔ)與五臟(脾肺肝心腎)對應。這種“天人相應”的智慧,早在兩千年前便揭示了聲音對生命能量的調節奧祕——宮音若大地包容,商音類秋氣肅降,角音如草木生,徵音似火焰升騰,羽音像流水沉靜,五種音波通過共振影響臟腑氣機,實現“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的養身效果。

音樂會由中國鼓作爲開篇,營造出中華民族傳統的儀式感。在古人眼中,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鼓都是通神的樂器。以大鼓響起,引導人們逐漸進入“天人合一”的狀態。接下來五個樂章選擇了中國經典古曲《陽關三疊》《梅花三弄》以及江南樂曲《聲聲慢》和《煙雨唱揚州》等作品進行重新編配,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打擊樂作爲和聲基礎部分,在各樂章中加入壎、竹笛、簫、古琴、古箏作爲主奏樂器,絃樂音域較廣、音色柔和;打擊樂軟錘馬林巴音色輕柔,兩者相融並與民族樂器的主奏相映成趣,帶人們進入輕柔、溫暖的音樂世界。編曲席勤介紹,此次音樂會的創作特別強調和聲,“和聲的色彩變化,應和了中醫的陰陽五行體系,實現了‘五音-五臟-五志’的對應。”

音樂會的最後一樂章是《天人合一》——深沉寧靜的“羽音”世界,羽音在五音中屬於“水”,與我們的腎臟和膀胱系統緊密相連。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腎是“封藏的根本”,是我們生命能量的倉庫,羽音寧靜、流動的聲音頻率,就像是專門爲穩固腎氣、沉降虛浮的陽氣而設計的天然能量,在一箏一笛的旋律下,引導現場觀衆卸下心頭煩憂,重歸身心寧靜。正如編曲席勤所言:“我很喜歡這樣的表現形式,在創作中我的內心也逐漸有了鬆弛感,也希望把這份鬆弛感在大暑的季節帶給觀衆,讓大家感受到音樂帶來的不一樣的涼爽意境。這次的改編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探索和創新,希望未來通過音樂更多、更好地展現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