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歌手自曝心臟出問題,心律失常年輕化,這些習慣讓心臟加速“折舊”



日前,華語樂壇一位知名歌手突然自曝確診心臟疾病,每日需藥物控制。這則消息讓歌迷揪心,也將公衆視線引向一個隱祕卻普遍的健康危機——心律失常。“心跳亂了節奏,夢也不自由”,這不僅是歌手的困擾,更是全球數億人的健康課題。該如何破解這場“心跳危機”,重新把握生命的節律?
心律:人體最精密的“音樂盒”
心臟的跳動看似簡單,實則是一套精妙絕倫的電生理系統在運作。竇房結作爲“天然起搏器”,每分鐘發出60至100次電信號,依次激活心房、房室結、心室,最終形成規律的心跳。這個過程如同交響樂團的精準協作,任何環節出錯都可能引發心律失常。如果“心跳亂了節奏”,醫學上就稱爲心律失常,就是心臟的起搏傳導系統出現異常,導致心跳過快、過慢或完全無序。
根據2024年中國心律失常診療數據,我國每年有超1100萬人次因心律失常住院,其中房性心律失常(房顫、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等)佔比過半,且呈現年輕化趨勢。
這種疾病的危害遠超想象。其急性風險包括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可導致心臟驟停,黃金搶救時間僅4至6分鐘。此外還有慢性損傷,比如長期房顫會使腦卒中風險增加5倍,心力衰竭風險增加3倍。心律失常也會給患者本身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反覆發作的心悸、黑矇可能引發焦慮抑鬱,後者也可能誘發心律失常反覆,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房顫或早搏等心律失常,需要服用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等藥物,但藥物治療僅能控制症狀,無法根治疾病。
警報:當心律在青春裏“失序”
心律失常的成因複雜,包括先天性因素和生活習慣影響,主要有四大類。
首先,患者本身心臟結構異常,諸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破壞了心臟傳導系統。
其次是代謝紊亂。比如,甲亢患者甲狀腺激素過量就可能引發房顫,低鉀血癥可能誘發早搏、室速等心律失常。
此外還有遺傳因素。長QT綜合徵、布魯加達綜合徵等屬於遺傳性心律失常,基因突變是罪魁禍首。
最後也是比較普遍的情況就是生活方式導致的,熬夜、過量飲酒、長期精神壓力會干擾自主神經功能,導致早搏頻發。
值得注意的是,生理性心律失常(如運動後竇性心動過速)通常無需治療,而病理性心律失常必須儘早干預。判斷的關鍵在於症狀是否伴隨器質性病變——這需要專業醫生結合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綜合評估。
傳統觀念中,心律失常似乎是老年人的“專利”,但近年來,心內科門診卻出現越來越多年輕的面孔。2024年《中國心血管病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20至40歲人羣心律失常發病率較2010年上升37%,其中30至35歲羣體增幅最顯著,其中不乏學生、白領和年輕創業者。這一趨勢背後是現代生活方式對心臟健康的悄然侵蝕。
首當其衝的是熬夜,不失爲心臟的“慢性毒藥”。年輕人熬夜追劇、打遊戲已成常態,心臟卻爲此付出沉重代價。睡眠不足會打亂自主神經平衡,使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導致心肌細胞電活動不穩定。
其次,無法迴避的壓力,可謂心臟的“無形殺手”。職場競爭、學業壓力、經濟負擔,讓中青年長期處於“高壓鍋”狀態。壓力激素的持續分泌會引發炎症反應,損傷心肌細胞,增加心律失常風險。
點點滴滴的不良生活習慣,則讓心臟“加速折舊”。吸菸、酗酒、過度飲用咖啡因飲料,這些看似“提神”的行爲,實則在透支心臟健康。尼古丁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酒精會干擾心肌細胞代謝,引發電活動異常;而咖啡因則可能誘發室性早搏。
最後也是比較普遍的情況是,現在的年輕人要麼運動過度,要麼運動缺乏,心臟陷入“兩極困境”。一方面,部分年輕人追求“極限運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但未經系統訓練的高強度運動,會使心肌需氧量激增,若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可能引發惡性心律失常。另一方面,久坐不動、缺乏運動,又會導致心肺功能下降,心臟儲備能力減弱,增加心律失常風險。
診療:從藥物治療到精準根治
隨着醫學技術進步,心律失常的治療已從既往單純藥物控制邁向多元化精準治療。
這些年,大家經常聽到“導管消融術”,這是心律失常的常見治療方案。簡單說,就是通過血管將電極送入心臟,用射頻能量精準破壞異常病竈。2023年,我國完成34.2萬例導管消融,其中房顫消融佔比43%。這種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許多房顫患者術後可以徹底停藥。
有人“亂跳”,有人則眼看着“不跳了”,心臟起搏器就能挽救心動過緩患者的生命,這些情況包括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房室傳導阻滯等。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就屬於心臟起搏器,可以在室速室顫發生瞬間放電除顫,可謂自帶“救命神器”。2023年,我國植入ICD超過1萬例,顯著降低心源性猝死風險。
另外,還有不少患者合併多種情況,聯合手術一站式治療解決了這些患者的困擾。比如,針對房顫且腦卒中高風險患者,“房顫消融+左心耳封堵”聯合手術既能恢復正常心律,又能防治血栓形成,預防腦卒中。針對反覆房顫消融效果不佳的患者,“房室結消融+希浦系統生理性起搏”聯合手術,有效控制患者心跳頻率,最大限度保護心臟正常功能。
願每一顆心都能在科學的守護下,奏響持久而健康的人生華美樂章。
(作者爲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功能科主任、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