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求求你們別再玩手機了!

來源: 更新:

老年人手機上癮,特別是沉迷短視頻,已經成了一部分家庭的痛點。更有很多有娃家庭,家庭矛盾之一就是老人沉迷短視頻,結果孫輩的也受到影響天天抱着手機看……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筆者作爲一個曾在短視頻平臺工作過的小小“業內人士”,也經常被朋友們諮詢,有沒有合理有效控制爸媽手機上癮的方法呢?

還真有,不過在正式開始介紹這些方法之前,筆者要特別說明,有研究表明,對老年人來說,適度使用數字產品(包括短視頻平臺),對身心健康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咱們需要干預的是那些過於沉迷,以至於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接下來咱們就聊聊如何幫老年人擺脫對短視頻的沉迷。

方法一:關通知

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看到 APP 圖標上有個紅點(或者是紅點套數字)就渾身不舒服,點了才能安心,這對老年人來說也一樣。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爲了理解手機應用中紅點、通知和提示音對我們手機依賴的影響,可以參考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這是俄羅斯生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Ivan Pavlov)在 1900 年代進行的一項研究,用以探討動物和人類的學習與條件反射機制。

巴甫洛夫原本研究的是狗的消化系統,但他注意到狗在看到食物之前,聽到助手的腳步聲時就開始分泌唾液。他設計了實驗,每次餵食前搖鈴,狗逐漸學會了將鈴聲與食物聯繫起來。最終,即使沒有食物,只要聽到鈴聲,狗也會分泌唾液。這就是條件反射——狗將鈴聲與即將到來的食物關聯起來。

現在想一想,手機裏的提示音和紅點是否像是巴甫洛夫實驗中的鈴聲?我們可能都不需要點擊詳細查看,但僅看到通知就下意識地感到好奇,甚至焦慮。

事實上,手機 App 的通知設計與巴甫洛夫的實驗原理非常相似。它們通過提示音和視覺標記,讓用戶形成習慣性反應,進而增加使用時長。每當收到通知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或滿足感,這種獎賞機制促使我們繼續點擊、打開和參與。例如,收到點贊或評論通知時,我們會感到被認可,這強化了對通知的反應。

這就像巴甫洛夫的狗期待食物一樣,我們的大腦也在期待社交反饋或新鮮信息帶來的滿足感。你有沒有覺得,有時候不知不覺中就被這些通知“牽着走”了?

老年人很多時候,弄不清楚手機裏的各種系統設置、功能設置,所以是時候幫爸媽把手機裏不重要的干擾信息儘量屏蔽掉,尤其是關掉聲音哦。

方法二:關推薦

大多數人刷短視頻停不下來,跟算法的精準猜測和推薦息息相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和國務院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或者向用戶提供便捷的關閉算法推薦服務的選項。

所以,現在國內的包含推薦算法信息流的主流 App,絕大部分上線了“關閉個性化推薦”功能。

只不過這個選項的入口,通常都在菜單深處,不太好找,咱們爸媽一般都不知道。所以,這裏我們悄悄說,實在不行,你就幫爸媽把短視頻的“個性化推薦”關掉,保管在使用時長的減少效果上立竿見影,讓人不知不覺就把手機放下。我給你指個路,一般是在“設置——個人信息管理——個性化內容推薦” 這個三級菜單裏,多找找,肯定有。

但是,這個方法是一時之計,因爲每隔一段時間,App 可能彈出提醒,詢問用戶是否開啓個性化推薦。好在這個方法對於短時間脫敏,逐步降低對短視頻的依賴,還是有很大幫助的。(親測有效,要不你也試試)

方法三:限時間

手機系統設置,以及短視頻 App 的設置裏,都有控制軟件使用時間的功能。

比如某短視頻裏,我這樣設置,每隔半小時提醒一次使用時間,每天使用總時間超過兩小時後不能再使用了。這裏的時長,你可以根據習慣進行個性化調整。

設置入口呢,以某常見短視頻 APP 爲例,在“更多功能——使用管理助手——時間管理”的三級菜單頁面。

如果爸媽平時刷短視頻實在太流連忘返了,每日花費數小時,咱如果一次性控制降低到最低值,肯定很難戒斷,而且說不定還會引起爸媽的情緒反彈——準備面對疾風暴雨吧,輕則摔手機,重則面臨“不孝”的罪名。

所以,咱們設定一個神不知鬼不覺的“梯度減少”計劃,比如每隔三天,把使用時長限制減少 15 分鐘,這樣使用者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也不會由於習慣突然中斷而引發焦慮等負面情緒。

方法四:靠孫輩

社會研究還表明,很多老年人由於擔心他們的上網行爲會對孫子孫女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干擾孩子學習等等,主動限制自己的互聯網使用。因此與直系子女的建議相比,孫子孫女的監督往往更有效地鼓勵他們預防或解決自己網絡成癮。所以,有時候兒女的勸告不如孫女外孫的撒嬌。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咱們要跟爸媽說明道理,一個家庭裏,如果大人一天到晚看手機,那麼小孩的學習專注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手機癮問題也很突出,家庭氛圍得從“根兒上”抓起。這麼一說,爸媽出於“愛孫心切”的心理,也會一定程度上加以自控。

此外,如果咱爸媽手機的系統裏可以對色彩進行調節,你可以嘗試對色彩飽和度、亮度等參數進行適當調節。一方面,可以減緩視覺疲勞,另一方面,讓手機裏的東西顯得不那麼“花裏胡哨”,降低視覺刺激,也會一定程度上降低成癮程度。

最後,再次強調,很多情況下父母沉迷手機,原因並不是意志太薄弱或“平臺太狡猾”,他們只是爲了排遣孤獨和無聊,因此最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還是多增加陪伴父母的時間,多帶父母去戶外走走,在戶外活動也能減少老年人刷手機的時間,畢竟咱們的爸媽都節儉,精打細算過日子,家裏的 Wi-Fi 不限流量可勁兒用,但外面的移動網絡流量可不免費呢。

有時間也可以跟爸媽講講現代科技背後的原理,“這些平臺的目的就是讓你多看一會兒,這樣他們能賺更多廣告錢。每看一個視頻,平臺就能賺到廣告費。”“你覺得是休閒,實際上是浪費時間。刷短視頻的時候,時間過得特別快,覺得是休閒放鬆,但實際上是一點點把時間浪費掉了。一抬頭,半天就過去了。每天使用太長時間,對視力、腰椎、頸椎等生理健康都不好,最後對健康造成了負擔,多不划算啊。”

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就像很多科技在點點滴滴影響我們生活的過程,咱也可以用這個思維來更好地管理家庭關係和生活。

參考文獻

[1]Volkow, N., Wise, R. & Baler, R. The dopamine motive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drug and food addiction. Nat Rev Neurosci 18, 741–752 (2017). https://doi.org/10.1038/nrn.2017.130

[2]Egerton, A. et al. The dopaminergic basis of human behaviors: a review of molecular imaging studies. Neurosci. Biobehav. Rev. 33, 1109–1132 (2009).

[3]Stauffer, W. R., Lak, A. & Schultz, W. Dopamine reward prediction error responses reflect marginal utility. Curr. Biol. 24, 2491–2500 (2014).

[4]Cui, K., Zou, W., Ji, X. et al. Does digital technology make people healthier: the impact of digital use on the lifestyle of Chinese older adults. BMC Geriatr 24, 85 (2024). https://doi.org/10.1186/s12877-023-04651-1

策劃製作

作者丨木木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專業 資深產品經理 人工智能創業者

審覈丨楊小洋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林林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