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建議你,多跟愛的人一起好好喫飯!

來源: 更新:

最近,你都是怎麼喫飯的呢?

是在工位上對着電腦屏幕匆忙扒拉幾口外賣嗎?是在飢一頓飽一頓的節奏裏,把喫飯當做一種“應付”嗎?還是每天拿着手機計算每一口的克數、熱量和營養?又或是壓力一大又大喫大喝?

在這個很容易焦慮的時代,許多人在“喫”的路上都迷失了方向。我們渴望通過食物尋求安慰,卻又被“喫一口就會胖”的焦慮所困擾。喫飯這件原本簡單而愉悅的人類本能,逐漸演變成了一次宣泄、一番放縱、一種逃避,甚至是一份負罪、一場自責、一抹羞愧的內心審判。

問題出在哪裏?或許,我們在某個時刻選擇了一條錯誤的路。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餐桌上的分岔路:

你走的是“藥療”,還是“療愈”?

好好喫飯,就是喫讓自己身體好、心情好的飯。

但是在現代生活中,喫飯越來越像一場無聲的戰鬥。我們囫圇吞下的不只是食物,還有孤獨、焦慮、壓力和沮喪。“喫”成了最便捷的情緒出口,而“高糖、高鹽、高脂”的飲食模式,也成了最簡單的“自我藥療”。這種“藥療式”的進食,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情緒環境,但這種環境往往是低效且短暫的。

有學者用實驗探究了“巧克力是否能立即改善消極情緒”。他們比較了喫“好喫的巧克力”(比如牛奶巧克力)、喫“不太好喫的巧克力”(比如高純度黑巧克力)以及什麼都不喫的人對負面情緒的反應。

結果發現,喫“好喫的巧克力”確實能暫時改善負面情緒,但這種效果非常短暫,僅持續大約3分鐘,之後大家的情緒狀態就趨於一致了[1]。

然而,用食物“自我藥療”帶來的 3 分鐘快樂,卻副作用極大:爲了不讓快樂轉瞬即逝,我們會被誘惑得越喫越多,同時,也越喫越自責,陷入“喫—悔—喫”的惡性循環。就像飲鴆止渴,暫時的甜蜜,換來更深的空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但我們和食物的關係不止於此。其實,食物真正的安慰力量不是因爲味蕾的刺激,不是因爲多巴胺的分泌,而是這一口熟悉味道,能在毫秒間喚醒食物背後的關係聯結和情感記憶。真正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是承載着記憶和情感的容器。

有團隊通過讓參與者喝雞湯並評估其喝湯後的情緒狀態,探討了“‘安慰食物’是否真的會讓人感覺‘舒服’”。結果發現,只有那些認爲雞湯能給自己帶來安慰的人,纔會在喝湯後產生“溫暖”“親密”的感受,那些不認爲雞湯是安慰食物的人則沒有。

而且,那些安全型依戀風格、對人際關係有積極感受的人,在感到孤獨或人際關係受到威脅時,喫安慰食物能有效緩解這些負面感受;對於那些不安全型依戀風格、對人際關係本來就比較冷漠和消極的人,安慰食物的撫慰效果並不明顯。[2]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可以說,安慰食物的療愈力量,不是因爲它們的味道、甜度或脂肪含量,而是根植於我們過往真實的、積極的關係體驗之中;它不是憑空創造安慰,而是喚醒我們內心早已存在的、關於愛的記憶。

不管是奶奶包的餃子、媽媽燉的雞湯、爺爺擀的小面、爸爸炸的酥肉,還是中學門口的烤冷麪、大學飯堂的雞排飯,亦或是傷心難過時朋友遞過來的冰淇淋、感冒發燒時伴侶用心熬的梨湯,食物的意義都超越了物質層面,也超越了神經遞質層面,爲我們帶來安慰、關懷、意義、歸屬的療愈力量。

好好喫飯的“療愈力量”

來自於關係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關係”的問題:我和自己的關係,我和他人的關係,我和物品的關係,我和事件的關係。而“好好喫飯”的背後,也是“關係”在起作用。

要喫得好,喫得健康,喫得開心,需要處理好“我”和“食物”的關係,也需要處理好“我”和食物背後的那個“他人”的關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關係”療愈“關係”:

1

陪伴,是最好的“消化酶”

你是否熟悉這樣的場景:即便大家圍坐一桌,卻各自盯着手機屏幕,餐桌上只有碗筷碰撞和短視頻的背景音?研究發現,家庭用餐時缺乏交流、注意力分散,可能會導致用餐環境變得緊張、壓力增大,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在玩手機或看屏幕的干擾下,人們往往會更容易選擇喫高熱量、不健康的食物。同時,因爲分心會麻痹我們對“飽”的感知,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比專心喫飯攝入更多的卡路里和脂肪。[3]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用餐時間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時刻,更是家庭社交互動的重要場合。一項對 18 萬名兒童和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定期家庭用餐可以讓孩子超重的風險降低 12%,同時讓兒童喫健康食物的幾率提高 24%。[3]

因此,放下手機,與身邊的人真實地共進一餐,就是最好的“消化酶”。陪伴不僅能讓我們專注地品味食物、感知飽腹,更能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和情感互動,緩解孤獨,滋養關係,讓喫飯迴歸其本來的意義:補充能量,建立聯結。

2

餐桌,是愛的語言在流淌

曾有人提出,人們主要通過五種方式來表達和感受愛:肯定的語言、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4]而餐桌,正是這些愛的語言交匯之地。

爲家人準備一頓飯,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服務的行動”。從構思菜單、採購食材,到洗切烹炒、擺盤上桌,每一個環節都注入了製作者的時間、精力和關懷。這遠比一句“我愛你”更具體,更需要付出。當家人喫下這頓飯時,他們汲取的不僅是營養,更是這份無言的愛意。

而對於喫飯的人來說,“好好喫飯”本身也是一種愛的回應。當你認真品嚐、努力光盤,無須言表,也是最直接的“肯定的言語”。當你放下雜務、放下手機、放下思緒,全心投入地與家人共享這段用餐時光,你們就在共同創造“精心的時刻”。這種專注的陪伴,是對做飯人最好的感激,也是對家庭關係最真誠的投入。

可以說,坐下來一起喫飯,就是一次無聲但深情的愛的表達。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結語

食物之所以能安慰我們,不只是因爲它能填飽肚子,更重要的是,食物背後的“關係”,能填滿我們的內心。當你和家人朋友圍坐一桌,分享美食,談天說地時,你會發現自己不必靠意志力去抵抗食物的誘惑,也無須在慾望、渴求和情緒中苦苦掙扎。因爲真正的療愈,就發生在靜靜的陪伴與閒聊家常之間。

從今天起,別再問“我該喫什麼”,試着問問自己:“今天,我想和誰一起,好好喫頓飯?”

參考文獻

[1]Macht, M., & Mueller, J. (2007). Immediate effects of chocolate on experimentally induced mood states. Appetite, 49(3), 667–674. https://doi.org/10.1016/j.appet.2007.05.004

[2]Troisi, J. D., & Gabriel, S. (2011). Chicken soup really is good for the soul: “Comfort food” fulfills the need to belo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6), 747–753.https://www.jstor.org/stable/25835448

[3]Vik, F. N., Grasaas, E., Polspoel, M. E. M., Røed, M., Hillesund, E. R., & Øverby, N. C. (2021). Parental phone use during mealtimes with toddlers and the associations with feeding practices and shared family meal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1(1), 756.https://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89-021-10757-1

[4]蓋瑞·查普曼.(2023).愛的五種語言.中國社會出版社.ISBN:9787508768816

策劃製作

本文爲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覈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策劃丨張林林

責編丨甄曦

審校丨徐來 張林林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