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外婆帶大的,憑啥要我孝順奶奶”,爸爸的回答相當明智
這年頭,“外婆帶娃”似乎成了城市雙職家庭的標配。
據我觀察,菜場裏推着嬰兒車的老太太,十個裏有八個是娃的外婆;幼兒園門口接送隊伍裏,拎着水壺揹着書包的,多半還是外婆。

有人說這是“隔代親的延續”,我倒覺得,這更像是母親對女兒的一場無聲救贖。
自己年輕時淋過雨,就想爲女兒撐一把傘!
外婆們知道:現代女性結婚生子後過得非常不容易,既要賺錢還要帶孩子,有時候可能兩頭都做不好。
不想讓女兒兩頭爲難,也不想讓女兒有婆媳矛盾,所以外婆們乾脆親自上陣,幫女兒帶娃,順便把對女兒的愛,轉移到外孫、外孫女身上。
就像今年上半年很火的一部韓國電視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第二代母親吳愛純,她年輕時經歷了私奔、被學校開除,婚後還遭受了婆家的壓迫,她不想女兒重複自己的命運。

後來,女兒金明留學歸來、成爲職業女性。
女兒結婚生子後,小孫女可能比較鬧騰,女兒金明帶起來十分費勁,有時候自己還會哭起來。
母親吳愛純很不忍,主動幫女兒帶娃,還對熟睡的小孫女說:“雖然你是我的外孫女,但你讓我女兒不開心,就是不行!”
可見,母親永遠是女兒最堅實的後盾,外婆幫忙帶孩子實際上是爲了女兒能輕鬆點,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然,外婆們對孫輩們也是實打實的愛!
薇薇是00後,她是外婆帶大的孩子,身上總是保留着外婆的味道,比如毛衣上總有淡淡的樟腦香。
她外婆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把她從小娃娃帶到初中,生活和學習上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
薇薇說,外婆是她小時候最愛的人。
而且她的外婆還時常掏自己的養老錢補貼家用,這種付出哪是“幫忙”兩個字能輕飄飄概括的呢?
這分明是把自己後半輩子,活成了女兒家庭的墊腳石。
而再看看薇薇的奶奶,卻大不一樣。

奶奶是農村的,而且特別“重男輕女”,對侄子親、對孫女冷,年輕時當甩手掌櫃,等老了、病了倒想起去兒子家享福了。
但她既沒參與過孫女薇薇的成長,又沒爲這個小家庭付出過實質性的貢獻,卻憑着“奶奶”這個頭銜,理直氣壯地要求薇薇盡孝。
薇薇暑假期間回老家,奶奶要求她做飯、洗衣服、洗腳,做不好,還要被罵。
薇薇可不慣着,直接拒絕做,讓奶奶自己弄。
奶奶氣得臉都紅了,就在房間裏大叫起來:“真是家門不幸啊!我們家怎麼出了你這麼個不孝順的孫女?”

AI圖片
薇薇的爸爸過來勸和,薇薇生氣地質問:“我是外婆帶大的,憑啥要我孝敬她這個啥也沒做的奶奶?”
薇薇爸爸說:“在我小時候,奶奶喫了很多苦,才把我養大,現在奶奶老了,孝敬她是我應盡的責任。而你是我女兒、她的孫女,在大家的眼中也有部分贍養的責任,如果你不孝敬她,可能會被外人戳脊梁骨,我不想你的名聲受損!當然如果奶奶提一些過分的要求,你完全可以拒絕,但在言行上還是要注意一點,畢竟她是你的親奶奶!”
薇薇的爸爸接着又跟自己的親媽說:“媽,你以前沒照顧過薇薇,她肯定跟你不親,如今你讓她做這做那,她肯定是不願意的!你也不要總說她不孝順,畢竟這也是人之常情嘛。人心都是肉長的,有舍纔有得,媽,你說是吧?”
經過爸爸的一番勸說,雖說薇薇還是不喜歡奶奶,但至少也在言語上沒有說“不敬”之詞了。
而她奶奶,也不好意思再要求薇薇“孝敬”自己了。
從倫理上來看,這個爸爸說得也沒錯,做法還算明智,至少沒讓祖孫倆的矛盾激化。
但從孫女這個角度來看,“奶奶的苦勞”沒法代替“外婆的功勞”,而且這苦勞還是給了自己老爸,沒給自己的。
奶奶當年“重男輕女”時,沒想過會傷害孫女,如今需要人照顧了倒想起親情了,天下哪有這麼划算的事呢?
什麼纔是真正的孝順?
中國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卻沒人教我們:尊重是相互的,親情也需要等價交換。
《孝經》裏說“人之行莫大於孝”,可從來沒說孝就是無條件服從。
真正的孝,是底線之上的體諒,不是原則之外的妥協。
就像《都挺好》裏的蘇明哲,對着作天作地的蘇大強百依百順,看似孝順,實則是把整個小家庭拖進了泥潭。

這是“愚孝”,本質上是懦弱。他不敢對抗長輩的不合理要求,就用犧牲伴侶和孩子的利益來扮演“孝子”。
蘇大強作妖不是“老糊塗”,是被慣出來的自私。
那些逼迫着兒媳打胎、要孫子的,縱容兒子家暴兒媳的,哪一個不該被狠狠懟回去呢?
孝順,絕不是給錯誤開綠燈!
真正的尊敬,是敢於指出長輩的問題,就像當年他們教我們走路一樣,耐心幫他們糾正跑偏的觀念。
說到底,孝順的前提是平等!

晚輩尊重長輩的年齡,長輩尊重晚輩的人格;子女體諒父母的侷限,父母也該承認時代的進步。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本是一場溫暖的接力,不該變成單方面的壓榨。
互動話題:你覺得真正的孝順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