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養成這3種人,未來容易“命苦”

來源: 更新:

前幾天聚會,發現一個朋友頭髮白了不少,他無奈地表示都是操心孩子的原因。原來朋友家的孩子前兩年985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找到“滿意”的工作。

先是連續跳槽,後來父母用人脈幫他找了份工作,幹了沒幾天又辭職回家了,在家一窩就是一年多,天天睡覺打遊戲,連出去玩都不願意去。

聽到朋友的吐槽,我們都大喫一驚。要知道,這個孩子從小就乖巧聽話,父母說什麼,他就做什麼,就連高中學文還是學理,大學考哪個大學,學哪個專業,都是聽父母的。

看似孩子聽話,家長省心,結果現在孩子就出現了大問題:沒主見,什麼事情都依賴父母,你要問他喜歡,想做什麼工作,就一臉茫然。沒想法,沒主意,結果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作爲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爲優秀、幸福的人。然而,在不經意間,我們的一些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偏離正確的軌道。


記住,千萬別把孩子養成這三種人,未來長大後容易“命苦”。

一、空心人

北大心理教育學者徐凱文老師曾提出一個概念,叫“空心病”。徐凱文指出,在北大有30%的孩子討厭學習,或者認爲學習沒有用,還有40%的學生認爲,人生活着沒有意義,甚至有孩子想放棄自己。

“我是誰?我要到哪兒?我不知道自己要成爲什麼樣的人。”這竟然是當代學生,甚至是頂級學府中的學生的疑惑。


“空心病”,就如字面的意思,沒有“心”。內心空洞,缺乏情感和目標,對生活沒有熱情和追求。孩子們看似正常地生活、學習,內心卻如同一潭死水,找不到自我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就像一個精緻的玩偶,外表光鮮亮麗,卻沒有靈魂。

而“空心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於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和外在表現,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需求和情感培養。

成績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對孩子施加巨大的學習壓力,導致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對生活的感知和熱情,變成了“空心人”。

而家庭的冷漠和缺乏溝通也是導致孩子成爲“空心人”的原因之一。孩子經常感到孤獨和無助,無法從家庭中獲得溫暖和支持,內心也會逐漸變得空虛。

二、老好人

晴晴媽媽發現,女兒對別人的“好”有些過度了。晴晴很熱心,從來不會拒絕同學們的求助,可是最近這些求助變得越來越過分了。前幾天,爲了幫同學做手抄報,女兒竟然忙到了後半夜,第二天上課睡着了。直到被老師找家長,媽媽才意識到,晴晴就是一個“老好人”,總是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總是害怕得罪人,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爲了迎合他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這樣的孩子就像一個沒有棱角的圓,雖然能與他人和諧相處,但卻失去了自我。

而孩子成爲“老好人”,往往與父母的過度保護和錯誤引導有關。從小就教育孩子聽話懂事,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一旦孩子想拒絕,父母就會批評他們不懂事。長期受到這樣的教育,孩子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爲只有滿足別人的需求,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喜愛。

喜歡做“老好人”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拒絕別人後會被人討厭,所以只能通過迎合他人來獲得安全感。

三、戀愛腦

爲了愛情,放棄自己的感受,前途甚至和未來,每天沉浸在愛情的世界裏,眼裏只有對方,不惜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去遷就對方,無私奉獻。

這就是典型的“戀愛腦”。他們的底線特別低,對方的任何缺點在她眼裏都是優點、對方的任何無理要求她都會欣然接受、她總是認爲自己不夠好配不上對方,甚至一次又一次將自己放在塵埃裏。

每次聊到這個話題,我都爲曾經的一位高中女同學感到惋惜。

這名女同學成績一直是年級前20,老妥妥的985苗子,結果剛上高三就談起了戀愛。從那以後,她就整天圍着男朋友轉,學習心不在焉,逃課出去玩,成績一落千丈。被父母發現後,像瘋了一樣和父母對着幹。最終她勉強考上了一所專科學校,而男朋友卻考上了外地的一所211。很快,男朋友提出了分手,女孩又哭又鬧折騰了好長一段時間。

把愛情當作全部,忽略了學業、事業和個人成長。就像一隻撲火的飛蛾,爲了愛情不顧一切,最終傷痕累累。

而孩子成爲“戀愛腦”,往往有這幾個原因:比如情感教育的缺失,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和安全感,就會在戀愛中尋求彌補。一旦遇到一個對自己好的人,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把對方當作自己的救命稻草。

傻白甜的偶像劇和網文,讓孩子對愛情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認爲愛情就是生活的全部,爲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

成長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哪一個環節出了錯,都可能對孩子的未來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不想孩子成爲以上三種人,父母首先創造安全接納的環境。父母要能接得住孩子的任何表現和情緒,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要給孩子自由自主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擁有自主的權利和意識;要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感受,能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

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自我認知與探索,讓孩子關注自我內心的發展,關注自我的感受和體驗,而不是一味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對孩子的教育要逐步放權,培養其獨立決策與責任感,擁有自主性。

尤其在價值觀的培養上,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從做人品德,到做事方式,從行爲習慣,到爲人處世,父母的榜樣會影響孩子一生。

育兒是漫長而艱辛的,我們需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用愛和智慧引導孩子,讓他們成爲有靈魂、有自我、有追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