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一哭就抱”還是“哭也不抱”,不用20年,差距越來越大
文|瑩媽
“小孩子不能總是抱,會把他寵壞的。”
“孩子一出生你就放他自己睡,以後孩子就能自己睡了。”
“孩子哭你就讓他哭一會兒,哭多一點,腸道還通一點,孩子的負荷量還大一些,不要管他。”
有些年輕人聽了奶奶的話就信以爲真,孩子哭了也不抱,就覺得孩子不能寵,畢竟自己還要上班的,總是寵着孩子以後就會變得黏黏糊糊的。

也有另外的一些媽媽覺得:唉呀,孩子剛出生這麼小,我就要多抱抱,我要多安撫一下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他就不理我了,就不跟我了,趁孩子小的時候多跟他親近一些。
那新生兒出生的時候是“一哭就抱”還是“哭了也不抱”,其實這對於孩子的影響還是挺大的,這種影響會在孩子慢慢的長大過程中出現非常大的區別。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他對這個世界是非常陌生的,在他認爲自己跟媽媽是一個整體,也就是處於共生階段。
這時候如果他哭了媽媽不理他,就會讓他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這個孩子會沒有自信,或者是對這個世界產生很大的懷疑,內心會非常的慌。而這個時候如果他一哭媽媽就抱他,他餓了媽媽馬上就喂他,就會讓他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是值得信任的,這樣的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那些“一哭就抱”和那些“哭了也不抱”的孩子,慢慢長大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差距
第1個:跟父母的關係
有愛的家庭,培養出戀家的鳥,無愛的家庭,培養出自由的鳥。
小黃是我的同事,每年過年的時候他都不愛回家,經常喜歡在單位裏面值班,他就說值班有三倍的錢。當時我們也以爲是他家庭困難,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家裏面並不困難,他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家庭條件還不錯的。就不太明白爲什麼他春節不回家,要年年留在單位值班。
再後來熟悉一點才知道,原來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忙着做生意,非常的嚴格,對他基本都不怎麼理,他屬於是放養的,這是因爲從小得不到父母的愛,所以他對於父母的感情也是非常冷淡的。
所以那些一出生哭了父母都不抱的孩子,其實內心裏面跟父母肯定是有距離的,他會跟父母的感情非常的大。

第2個:人際關係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商,那些在陌生的場合都能跟別人聊的孩子,往往就是小的時候得到父母足夠愛的孩子,在別人拒絕他他也無所謂,笑笑就過了,因爲他內心足夠的強大。
但是那些從小得不到父母抱的孩子,他們內心裏面對人是產生距離的,或者是對別人是不信任的,甚至對自己也是不信任的,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他其實跟人之間的距離是很冷淡的,這些人是不擅長於做銷售,也不擅長於做需要跟人際交往的工作,或者說他們感情是比較淡漠的。
第3個:情緒調節能力
有些人情緒會非常暴躁,動不動就情緒暴躁。
哈佛科學研究顯示:每天被抱超過4個小時的孩子,大腦邊緣情緒也就是情緒的關鍵區域要比那些很少被抱的孩子要大一些。

也就是這些孩子情緒調節的能力會更強一些,而那些從小的到父母抱的,他對父母產生懷疑,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愛他他很容易內耗,也很容易發脾氣
而那些從小得到父母抱着孩子,就像一個小太陽一樣,而他的情緒調節能力也會很強,畢竟他內心有足夠多的愛,對於外界的一些小事情是沒那麼在意的。
所以孩子在0~6個月的時候,一定不要怕寵壞。有神經科學證明,0~6個月的嬰兒不存在目的性哭鬧的心理機制,所有的哭鬧其實都是有需求的,要麼餓了,要麼渴了,要麼尿了,要麼是需要媽媽的懷抱。

有研究發現:嬰兒期被充分擁抱的孩子,反而更少出現逆反的行爲。
孩子一出生就要多抱抱他,會讓他獲得安全感,而且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裏面埋下世界值得信賴的種子,讓最初的肌膚相親成爲孩子一生心理健康的源頭活水。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