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養老”正盛行,晚年不用住養老院也不用靠子女,愜意又自由

來源: 更新:

“人可能一輩子不發生疾病和意外,但一定會變老”,這是我在保險行業聽到最多的話!

確實父母已經開始變老,而我們正是負擔最重的時候,既需要還車貸、房貸,還要投入大把的教育資金培養孩子,然後還要考慮如何給父母養老

有時候賺錢和“盡孝”之間,真的不能好好平衡!

前幾年我的爸爸身體還不錯,反應也挺快的,能照顧好自己,可現在卻大不一樣了。

他做事不再雷厲風行,出門的時候腦子也轉不快了,坐高鐵經常會坐錯站,如今的他越來越不敢出門了。

爸爸,那個曾經替我扛下所有風雨的男人,已經到了需要我爲他擋下風雨的時候了。

爸爸在老家住着,而我在深圳打拼,他總盼望着我能在假期帶孩子們回老家,可是我要賺錢,能回去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少。

最近加班越來越多,我有時候一週忙下來,都沒時間給他打電話,說實話我很慚愧,但確實身不由己

身邊不少70和80後朋友,給父母養老陷入了同樣的困境

在一線城市打拼的獨生女林姐,她也是“上有老下有小”,這幾年經濟條件不好,她換了一份特別忙的工作,每個月幾乎沒啥休息的時間,她已經有一年沒回過老家了。

父母也是經常打電話給她,讓她回家看看

上個月,她的媽媽在老家摔了一跤,還挺嚴重的,是腦出血,要動手術。

所幸她的媽媽手術後無大礙,但生活卻不能自理了,得慢慢休養。

而她的父親身體又不好,她自己只能在老家照顧了媽媽一個月。

等媽媽出院後,她請了一個保姆照顧媽媽,然後纔回公司上班。

但她原來所做的項目已被別人接管,獎金也沒她的份了,這代表她之前的努力全白費了。

據我所知,她父母並沒有退休工資,她自己還有車貸、房貸,還要供兩個孩子上私立學校,真的壓力好大。

父母養兒不一定能“養老”,並不是子女不孝順,而是年輕人有時候也無能爲力

國家衛健委發佈的2020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已達1.91億,而到2057年預計這個數字將突破4億。

老齡化進一步加劇,如果咱們還是靠“子女給父母養老”的傳統方式,恐怕會面臨很大的困難!

①經濟上比較困難。

許多父母的退休金可能僅夠溫飽,而子女的生活負擔很重,很少有能贍養父母的經濟實力。

如果家裏的誰生一場大病,可能就得掏空全家的積蓄了。

更別說那種沒有退休工資的父母,如果生病,子女的負擔更重,沒法給父母提供很好的晚年生活。

②子女很難陪伴年老的父母

現在經濟條件不好,子女們賺錢得犧牲自己的時間加班,許多地方是“996”的工作模式,這樣子女連陪伴自己的孩子都成了“奢侈”,更別說回老家去長時間照顧父母了。

除非把父母接到城裏來,但老人不一定能適應。

沒有陪伴,老人是很孤獨的。

而且現在年輕人“好好說話”的耐心,都被生活磨平了,有時候會讓老人受委屈,這樣的生活,我想不是父母想要的。

所以現代社會衍生出了“新型養老方式”,還越來越流行了,等咱們老了既不需要住養老院也不會麻煩子女。

新型養老方式是怎麼樣的?

1、靠科技養老

去年我給爸爸裝智能手環時,他滿臉抗拒:“戴這玩意兒,跟被監控似的,不自由!”

直到有一次他晨練時,低血糖暈倒了,手環自動撥打了急救電話,他才真香了。

如今他每天研究手環的健康數據,還學會用語音助手預約買菜。

雖然我們年輕人很忙,沒那麼多時間照顧父母,但我們可以用智能科技來幫他們養老,用了總比不用好。

除此之外,咱們還可以在老家的房子裏,安裝燃氣報警器、跌倒監測儀,把父母的住宅變成“安全艙”,防止他們發生意外;還可以建立全家健康數據庫,讓大數據守護父母的健康,還可以教他們在APP上找“名醫”諮詢。

當然還可以教父母用短視頻記錄生活,發在自媒體平臺上,既能充實自己的老年生活,還能得到別人的點贊,以來獲得成就感。

我們70和80後自己也在慢慢變老,將來也可以讓科技賦能我們的養老,做一位與時俱進的老人,豈不美哉?

2、抱團式養老
同事老張的做法,讓我深受啓發:他把郊區的老房子改造成“田園養老社區”,不僅接父母來住,還吸引了3對同齡夫妻合租。

他們一起種地、一起辦讀書會,甚至開了個線上農產品小店。

他經常說:“與其讓父母在城裏憋出抑鬱症,不如給他們一片能紮根的土地。”

有的父母確實不能適應城市快節奏的生活,而我們年輕人還得在城市裏賺錢,也回不了老家,折中的話就是讓父母住在田園式的養老社區,我們能時常過去看一看。

當然老年人,也可以爲自己規劃養老

比如賣掉市區“老破小”,到城郊或農村租個帶院子的房子,空氣好、鄰里親,還能低成本實現“菜籃子自由”。

如果身體條件好、經濟條件好,還可以全國周遊式養老,夏天去北戴河避暑,冬天到海南過冬,把養老院變成“移動的家”。

當然這種方式,比較費錢,咱們得存夠足夠的養老錢,或者提前買年金和分紅保險,讓我們在年老的時候有一大筆錢可以用。

3、高端互助養老。

我有個忘年之交汪姨,她之前參加的“退休女性成長營”讓我大爲震撼:她們不僅學短視頻剪輯、練瑜伽,還組了個“奶奶樂隊”,每週去幼兒園給孩子表演。

“以前總盼着女兒回家,現在忙得沒時間想她。”

汪姨這話雖有點“扎心”,卻讓我看到養老的本質:老人需要的不是被照顧,而是被需要

我查了資料,總結了這個高端養老的一些具體表現形式,比如父母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和老同學、老同事組“養老搭子”,一起學畫畫、自駕遊。

老人把晚年活成精彩人生,完成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多好啊!

老了之後能在精神上找到了寄託,養老就很順暢啦。

總之養老這場仗,與其等到60歲再打,不如從現在就開始,爲自己、爲父母,搭建一個更有溫度、更具韌性的“養老生態”。

畢竟,活得漂亮,纔是對歲月最好的不辜負。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